事件背景
7月起,隨著俄羅斯進一步削減對歐洲的輸氣量疊加歐洲多地出現酷熱高溫,全球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再度暴漲。據7月27日數據,歐洲天然氣價格自3月9日以來首次升至200歐元/兆瓦時上方,并接近去年冬天的高點。隨著天然氣價格推高歐洲的發電成本,多國電力價格也創下新高,其中德國電力價格達到創紀錄的374.75歐元/兆瓦時。同時,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也一度漲至每百萬英熱單位9.75美元,達到2008年以來的高位。
核心觀點
【資料圖】
基于能化組《“北溪-1號”輸氣量下降,對全球天然氣市場影響幾何》專題中對下半年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具體分析,我們簡化為樂觀、中性及悲觀三種能源情形,主要分析估算能源波動下對海外有色金屬的相關影響。
樂觀假設下,下半年歐洲地區部分削減天然氣使用量且供應補充相對穩定,加之無極端天氣干擾,天然氣及電力價格持續回落。鋁方面,考慮到電解鋁復產所需時間周期較長,年底前或有10%已減產產能緩慢復產的跡象,即約10萬噸產能。鋅方面,或有5萬噸產能緩慢恢復,主要關注Nyrstar的生產安排。銅方面,由于冶煉環節耗電原本就與鋅鋁相去甚遠,故此此前受到能源直接影響而受限的產能并不像鋅鋁那般明顯。鎳方面,由于當前價格下鎳企利潤水平較好,且能源成本占精煉鎳生產比例偏低,因此受到影響相對較小。硅方面,歐洲地區產量將提升,需求端有機硅、鋁合金也將保持增長,可能會對國內工業硅與有機硅出口產生一定影響,但由于占比較小,整體對國內工業硅市場影響有限。
中性假設下,雖然受地緣政治等因素沖擊,能源價格偶有波動,但天然氣供需矛盾未發生持續明顯激化。因而鋅鋁方面,盡管能源價格波動會抬升歐洲鋅鋁冶煉廠即時理論能源成本,但只是目前已減產產能的復產被延后。銅方面,需求的影響實則大于供應,中性假設下,在歐洲主要工業國家中有150萬噸的需求或將受到影響,不過由于終端需求比供應更為分散,因此對于總體的需求拖累并不會太大。鎳方面,歐洲地區鎳產能利潤相對較好,且能源成本占比不高,對供應端影響有限,反而需要關注其對消費的影響,歐洲對鎳消費占比略高于供應端。硅方面,對于法國與西班牙地區生產繼續產生影響,消費端也會受到抑制,但對于國內市場影響很小。
悲觀假設下,今年下半年歐洲地區將再度經歷極端天氣,天然氣消費量明顯提升而供應受地緣沖突等因素影響極度不足,天然氣及電力價格持續沖高。鋁方面,歐洲冶煉端或再有70萬噸產能處于減產風險。鋅方面,歐洲冶煉端有15萬噸產能存在減產可能,且能源高成本或沖擊下游,鍍鋅鋼等加工企業可能發生減停產。銅方面,考慮到歐洲地區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工業國家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大,并且對下游相關終端行業也多有涉及,因此倘若在極端情況下,需求展望或將有10-15萬噸的下降。鎳方面,由于俄羅斯之外的歐洲地區,鎳供應國集中在北歐和西歐國家,消費國集中在中歐和南歐國家,北歐的可再生能源整合處于領先低位,其受傳統能源的影響程度低于中歐南歐等地區,且俄羅斯之外的歐洲地區鎳消費占比略高于供應端,因此悲觀情景假設下,歐洲能源危機對鎳消費端的影響可能大于供應端,對鎳價產能一定利空影響。硅方面,對于歐洲工業硅生產與消費都將產生較大影響,將有利于中國有機硅產品出口,減少多晶硅進口,對于帶動國內工業硅消費有利。
■策略
鋁鋅:能源邏輯下,海外冶煉高成本及低庫存結構對價格存在底部支撐
銅:由于銅品種在冶煉環節耗電量相對有限,故此需求端受到的沖擊相對更大,有近150萬噸的終端需求或將受到能源問題的影響,對于最終需求的拖累或在10-15萬噸。
鎳:全球鎳供需集中在亞洲地區,歐洲占比相對較小影響有限,不過歐洲能源危機對消費影響稍大于供應,對鎳價影響略偏空。
硅:歐洲部分地區受能源影響較大,利潤較低,但占比較小,對國內市場影響有限
■風險
地緣沖突加劇、能源價格高漲引發金屬減產
(文章來源:華泰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