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8月16日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標志該法案正式生效。這項法案宣稱旨在解決美國當前的通脹問題,然而其實際效用令人質疑,更有觀點認為這是一份頂著“削減通脹”帽子的“氣候計劃”,并沒有顯示出拜登政府削減通脹的誠意。
該法案的內容包括:在10年內籌集近7400億美元。資金的最大來源是對年利潤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征收15%的最低稅,并對股票回購行為征收1%的消費稅。資金主要用途是:3000億美元用于削減財政赤字;約3700億美元用于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投資,旨在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40%;640億美元用于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將老年人的自付藥物費用限制在每年2000美元。
但從資金用途上看,這一法案名為“削減通脹”,“大頭”卻放在了應對氣候變化和新能源領域。該法案對能源和氣候領域的投資不僅規模遠勝其他領域,而且持續時間也更長,以至于有的美媒稱其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氣候法案”。對法案持反對態度的分析人士直言,法案內容聚焦于環保業務的投資以及削減政府赤字,直接針對通脹的條款并不多,取名為《通脹削減法案》只是為了在通脹難題導致民眾怨聲載道的情況下更容易在國會投票中通過。
法案直接與物價有關的條款不過一項,允許醫療保險與制藥公司協商成本,幫助限制某些處方藥價的增長。盡管減少赤字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生產理論上可以緩解通脹,不過,10年減少3000億美元赤字的計劃,相對于美國單一財年上萬億美元的赤字規模而言,明顯不夠,對遏制當前高通脹以及通脹預期高企恐怕助益不大。而拜登政府寄望于投資新能源來降低當前能源價格,這是犯了常識錯誤,因為能源轉型需要時間,恐怕無法應對眼前能源價格高位波動的問題,而且還可能誘導部分傳統能源供應商削減現有生產支出以加大押寶新能源,從而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
盡管有部分聲音指出該法案將在未來10年減少政府預算赤字從而抑制通脹,但仍有不少聲音對這一法案提出批評質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預算模型指出,在接下來的10年中,法案“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在統計上可忽略不計”。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杰蒂蒙斯認為,該法案只會增加制造商稅收,削弱其競爭力。日前,230多名知名經濟學家發表聯名信,警告削減通脹法案只會惡化通脹。專家們質疑稱,該法案將增加數千億美元政府支出,加大對供給側的稅收從而抑制投資、導致一些企業削減供應,這些都不利于控制通脹,很可能適得其反。部分美國媒體甚至嚴詞指出,民主黨人是在“用一個假裝對抗通脹的法案來打擊經濟”。
總體來說,各界對這一法案的不滿源于它沒有展示出美國政府抑制通脹的誠意。
美國本輪通脹的“動力”主要來自供應鏈斷裂導致的供給不足,然而拜登政府的應對措施始終沒有圍繞穩定供應鏈展開。今年3月份以來,美國應對通脹的措施集中在加息提升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的購買力,以期降低美國進口物價,從而抑制通脹,但原材料出口型國家的貨幣(比如俄羅斯盧布、南非蘭特)以及制造業國家的貨幣(比如人民幣和東南亞貨幣)相對堅挺,強勢美元無助于美國從這些國家買來更多商品。
相反,美國還四處拉“小圈子”推動對華脫鉤和對俄經濟制裁,進一步加大供應鏈的裂痕。《通脹削減法案》甚至針對汽車供應鏈作出規定:2023年以后,使用含中國電池零部件的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此類將物美價廉的外國產品拒之門外、對供應鏈橫加干涉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無疑是在給美國制造商“添堵”,推高生產成本,顯然也不利于抑制美國國內的物價水平。
從某種角度看,《通脹削減法案》實則是規模達2萬億美元,涉及醫療、養老、氣候、兒童等廣泛領域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的“縮水版”。當前的新法案歷經重重刪改、層層阻撓,在參議院也僅以一票優勢“險勝”通過。由此可見,拜登政府“新瓶裝舊酒”,力推的《通脹削減法案》,不過就是當前美國黨爭激烈、政治極化的一個畸形產物。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詞: 削減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