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內河航道建設,以及內河航運市場的復蘇,內河船舶訂單量增長迅速。那么,內河航運哪類船舶最受歡迎,面對市場旺盛的需求,船舶企業又在忙些什么呢?
繁忙超過三峽大壩,運河航道日益重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江蘇揚中,劉梟經營著一條1200噸的散貨船。這條船主要運輸建筑材料、煤炭、鋼材、糧食等大宗貨物。相比火車、汽車等運輸方式,水運價格最低。而且隨著通航的內河航道越來越多,航道等級越來越高,水運的優勢愈加明顯。
劉梟這一船砂石料從安徽銅陵港裝船,準備送往蒙城港,全程約700公里。他這一個單程需要5到7天的時間,每個月跑兩個來回,除去各種成本,能賺三四萬元。
過去,大運河航道主要是北煤南運。如今,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運河航道不僅成為南沙北運的重要運輸通道,還承載了礦建材料、鋼材、機械設備等各種大宗貨物的流通。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一。京杭運河蘇北段全長475公里,縱跨徐州、宿遷、淮安、揚州4市14縣。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內河航運,不僅加速了內河船舶換代升級的步伐,也給內河船舶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訂單排到明年,內河貨船供不應求
河南省淮濱縣造船產業集聚區,距離江蘇施橋船閘480多公里,是淮河流域最大的灘涂造船基地。在十里淮濱造船產業帶上,一艘艘新造的大船宛如蛟龍,紛紛從這里揚帆起航。
當地一家船舶制造企業有26個船臺,每個船臺都是滿負荷生產。2022年,這家船廠一共建造了67艘散貨船,目前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10月份。按照當前的生產計劃,今年建造的數量要超過100艘。
眼下正是造船的關鍵階段,每天80多名工人正加班加點趕工期。河南省淮濱縣祥云船業副總經理趙磊說,受下游船閘的限制,淮濱造船企業建造的散貨船長度都在70米以內,造載噸位在1000噸到3000噸不等,是內河航運市場最受歡迎的主流船型。
淮濱淮河沿岸的造船業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從最早的木質船,到水泥船,再到現在的鋼質船。隨著航道條件越來越好,不僅船的材料在變化,船體也越造越大。
而且船上的儀器設備也更加先進。駕駛艙里,船舶周身監控、航行雷達、北斗衛星導航、測深儀、液壓船舵等現代化航行科技裝備一應俱全,大大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河南省淮濱縣臨港產業集聚區黨組書記楊勇:目前淮濱縣240個船位座無虛席。訂單已經穩穩地排到了2024年下半年,呈現了產銷兩旺喜人的勢頭。
近些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支持淮濱縣打造河南省內陸臨港船艇裝備制造基地,這為淮濱縣造船產業發展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內河船舶和游艇制造將成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新能源船舶引領內河航運“綠色風潮”
“訂單排隊等船臺”的現象在江蘇同樣上演。江蘇揚州一家船舶制造企業的大型船塢里,兩艘700標箱純電池動力的江海直達集裝箱船正在進行分段搭載。
這兩艘純電池動力船將運用智能運維、智能輔助駕駛、可視化航道預警等智能化技術,進一步增強船舶安全駕駛能力。與相同規模的常規燃料船舶相比,每行駛100海里可節約燃油3900千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噸,每百海里節約費用約3.35萬元。
近年來,在全球減碳背景下,航運業綠色發展路徑逐漸指向新能源船舶,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的發展已成趨勢。其中電池動力船成為船舶動力行業的焦點之一。
截至目前,國內電動船舶已有將近300艘,包括純電池動力船舶25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以內河旅游觀光船為主。目前內河電池動力船型有客船、渡船、公務船、干散貨船等。電動船舶已然成為內河航運的“綠色風潮”。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1-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917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15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3.0%。截至3月底,手持訂單量1145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6%,出口船舶占總量的91.0%。
(文章來源:央視財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