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鄧艾攻下綿竹,直逼成都。后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從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開始~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一共經歷兩朝帝王四十年基業。
這是我開的第二篇帖子。第一篇是解析東吳奪取荊州,有意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資料圖)
——————————正題分割線——————————————————————
漢中平元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作為宗室的劉焉向皇帝求得了入蜀的機會,在成功平定益州黃巾叛亂之后。劉焉帶去的人形成了之后的東州集團,和原來益州本地士族集團共同分享權利和利益。
當然這對于益州士族是肯定不滿意的,原本權利和利益只有他們自己在享受。但是劉焉帶來了東州集團直接分去了一半,所以總歸是不滿意的。在看到劉備之后他們覺得希望來了,所以轉頭就賣掉了劉璋開心的倒向劉備的懷抱。
可是萬萬沒想到劉備又帶來了荊州集團,按照劉備定下的方針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這個次序和權力大致的方向直到后來諸葛丞相也沒有能更改。
于是在關羽丟失荊州,劉備敗亡夷陵之后。蜀漢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對此心懷憤恨的益州士族當然是越來越不滿意外來政權對于他們的剝削,對于他們來說劉璋和劉備沒有任何區別。能賣劉璋當然也就能賣劉禪,所以這次益州士族準備搞一次大的。
事實上劉禪不是沒有想過避禍南中,也不是沒有想過據城堅守等待姜維。
可是朝廷投降聲一片“恐不受降,如之奈何?”,按照當時的情況能想象到的估計是城內的世家大族已經決定賣掉蜀漢或者說劉禪了。同意不同意又何如呢?“群小之心無一可?!?/p>
究其原因就在于蜀漢作為外來政權,擠壓益州士族生存空間。融入不了益州士族,給不了益州人想要的權利和利益。且蜀漢進川之后就不出去了,頻繁的戰事和龐大的軍隊官吏徹底壓垮了最后一根稻草。
劉禪投降之時遞交戶口九十四萬人,十萬軍隊和四萬官吏。
真的,負擔太重了。重到已經無力回天積重難返了。
老實說作為私人我特別喜歡諸葛丞相,縱使無力回天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不以成敗論英雄,丞相用一生的承諾堅持到五丈原去世的那天。他直到死去的那一刻我想的估計也還是……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不知道為什么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時候莫名其妙的眼睛進沙子了。
回望丞相,隆中出場的少年老成,三分天下的意氣奮發。白帝托孤時的承諾,南征孟獲北出岐山的夢想。從一開始他的目標就是匡扶漢室,直到他死去。
在諸葛亮的一生中,他有過巔峰,也經歷過低谷。他沒有演義說的那么神,他也是個活生生的人。他有理想也有抱負,在之后執政的幾十年里。無時無刻不在堅持的往理想的路上前進。
責任編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