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腦機協作如何改變個人發展和家族傳承》
【資料圖】
涂子沛 著
中譯出版社出版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的一句古詩,道出了人類利用“外物”獲得發展的秘密。火的使用,令人類學會烹煮食物、抵御嚴寒,免遭動物的侵襲;石器、青銅、鐵器等工具的使用,令人類得以稱霸世界,傲立食物鏈的頂端;蒸汽、電力以及信息技術的使用,令人類迅速發展,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加速了城市化、現代化進程,視野和觸角已經從地球延伸到宇宙深處和更多未知的領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可以說,一個“借”字,道出了人類發展的秘密。
在萬物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人類可以“借用”的工具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從滿足物質追求、提升作業效率、享受便利生活,逐漸發展到滿足精神追求、獲得更高層次提升,實現從低級到高級、從體力向腦力的轉化。我們應該如何把握住這種轉化趨勢,迅速實現個體的飛躍呢?涂子沛在新作《第二大腦:腦機協作如何改變個人發展和家族傳承》中指出,“借用”當下腦機協作技術,快速打破“內卷”的有效策略是構建個人的“第二大腦”。
所謂的“第二大腦”就是利用信息、存儲等技術構建的數字化記憶體,是生物大腦的科技補充,兼具記錄、存儲、查找的電腦屬性和整合、分析、創新的生物屬性,不僅可以解放大腦的重復性不必要勞動,而且可以補充和延伸大腦的思維,催動產生新的創意,從而破解“內卷”,塑造精彩的人生。總的來說,“第二大腦”可以幫助每個人實現強記、強智、強勢“三強”。
首先,強記,實現“記憶外包”。人類大腦由大約10億個神經元組成,約有10000多億個神經連接。如果每個神經元連接只能存儲一個單位的記憶,那么大腦的記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為了避免出現空間不足的問題,大腦就進化出了遺忘機制,選擇將大量信息壓縮或者遺忘,防止信息過載。
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當有人問他不銹鋼成分時,他卻回答說:“你去查查《冶金手冊》吧。”有人問他從紐約到芝加哥的路程時,他回答說:“實在對不起,我記不住,你可以去查查《鐵路交通》。”對此,愛因斯坦給出了解釋:“我從來不記詞典已經有的東西,我的記憶是用來記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誠然,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的話,完全沒有必要費力去記憶。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清空大腦內存,騰出更多精力來進行思考。特別是當下搜索技術的應用,輕易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以數字存儲為基礎的“第二大腦”可以補充、擴展更多硬件存儲設施,無限的存儲容量將遠遠超出第一大腦,搜索得到的答案也將更加智能、快捷、富有個人特色。所以,如果說大腦屬于身體內部的生物記憶,那么“第二大腦”則是可以借助的外部記憶庫。
其次,強智,實現“深度思考”。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通過思考幫助我們走向未來。在當下信息時代,互聯網上的超級鏈接讓人類失去了思考的焦點。當新的信息像潮水一樣沖擊我們大腦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只能留下淺淺的印象。所以互聯網絕對不是好的記憶工具,更不是好的思考工具。
相比于互聯網,書籍閱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聚焦主題,按照一定的思考框架或者邏輯框架層層深入。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由淺入深、由零散向系統化進行理解和思考。“第二大腦”的架構類似于書籍,與互聯網的橫向鏈接完全不同,采取數據庫的管理模式,能夠“像人腦一樣”存儲數據,不僅有邏輯層次,還有信息之間的相互關聯。
要知道,創新的本質就是將不同的事物相互聯系。知識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是對一件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間所有關系和聯系的洞察和認識。很多人之所以能夠創新,就是因為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聯系和關系。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莎士比亞、歌德、牛頓、愛因斯坦等,就是能夠洞見事物之間的互相關系和影響,將新與舊、過去與現在、遠與近聯系在一起。在技術的加持下,“第二大腦”可以將所有的信息呈現為有組織、有結構的圖譜,來幫助我們發現圖中不同信息節點之間的聯系,并且用數值來標明聯系的強弱,成為賦能創新的重要手段,為深度思考提供強大助力。
第三,強勢,實現“核心突破”。“第二大腦”依托數據庫,可以擁有清晰、準確、有序的網狀立體結構,輔助大腦系統化思考,幫助構建價值體系,形成效率和認知的雙重突破。
當今社會,個人的輸出效率是決定成就大小的關鍵指標。高質量地輸出稿件、輸出思想、輸出創意,就能讓自己“錐處囊中,其末立現”,成為事業的贏家。正常情況下的輸出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尋找和組織素材,隨時判斷每句話的準確性、邏輯性。也正因如此,個人的輸出成為很多人成長的絆腳石。如果有了“第二大腦”,就不需要字斟句酌。無論是演講,還是發表文章,只需要找出相關記錄即可,在這些記錄中已經包括了一些核心的觀點、生動的例子以及先賢的思考等等,只需要重新整理、組合,彼此建立聯系,就能夠形成嶄新的作品,輸出的質量和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個人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自然也會得到突破性提升,成功自然也就近在咫尺。
相比于輸出效率的提升,認知水平和層次的提升則是根本性的。影響個人認知的主要因素是社會影響和個人經歷,而個人經歷則是認知的關鍵。一個人在經歷了很多事的同時,會依靠自己的判斷和思辨,通過不斷地積累,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認知。這個步驟也可以稱作“記錄、反思和提煉”,管理學上也被稱為“PDCA”循環或者復盤。人類的大腦很可能將細節遺忘,但“第二大腦”的記錄功能,可以事無巨細地詳細記錄,滿足沉淀、思考、凝練的需要,進而高質量重塑我們的認知。如果從10歲開始算起,每個人會有50年到70年的時間來打磨和建設“第二大腦”,形成涵蓋一生學習和思考過程的完整數據庫,從而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不僅可以提升自我認知,甚至還可以將其傳之后世。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離成功更近,“第二大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支點、高聳的肩膀。借助它的力量,相信每個人都會行至更遠、創造奇跡,而未來的世界也將更加璀璨、更加美好。借勢者智,借“腦”者王。《第二大腦》,借給你這張通向未來的路引。
作者:周憲沖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