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現在業內流行一個熱詞,叫‘下半場’。有人說,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有人說,上半場是墊賽或者預賽,下半場是淘汰賽或者決賽。我想說的是,全球汽車產業也從燃油時代的上半場轉入了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而中國的汽車產業,則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6月8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本次論壇主題為“在變革時代塑造行業未來”,論壇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重慶國際汽車展覽會組委會主辦,眾多業內領軍人物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發展格局下的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機遇與挑戰。
汽車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王俠認為,汽車高質量發展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對中國和全球汽車產業來講,電動化和智能化都是最重要的抓手,核心技術是最重要的戰場。無論是動力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充電速度、安全性、成本等關鍵指標,還是新型底盤架構、電子架構、智能駕駛體系、算力算法等重點領域,都有很多核心技術難題需要去攻克。”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技術創新的賽道上,各大車企熱情高漲,從2022年財報來看,僅國內5家頭部上市車企的研發投入就高達530億元,增長勢頭強勁。”王俠強調。
王俠指出,在技術大變革的當下,不僅要做好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軟件和硬件、產業鏈上下游和產業生態、產業鏈自主可控與國際分工之間的協調發展,還要做好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調發展,打造人、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命運共同體。
“我想重點強調一下供給和需求的協調問題。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消費者出行偏好在不斷變化,對品牌和產品的追逐也更多元、更專業、更務實,對待新能源、智能化的態度也正從狂熱轉向理性。我們一定要始終以滿足用戶的根本需求為目的,讓新技術真正給用戶帶來更加安全、更加經濟實用、更加有趣的出行產品,而不是以我為主的技術販賣。”王俠表示。
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王俠建議,以開放的姿態和全球化的格局,達成共享的根本目的。“中國把高質量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也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40年的合資合作積累以及在電動智能化方面的先發優勢,使得中國汽車的國際化告別了‘技術換市場’的單向模式,在技術和市場層面都進入了‘雙向奔赴’的新階段。一方面,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本地化戰略步步深入,另一方面,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這樣既有利于產業層面資源和機會的共享,也有利于全球范圍內技術變革紅利的普惠。”
王俠認為,中國在電動智能化方面的發展將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促進。“中國的汽車出口在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之后,今年一季度又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一。但中國車企從一開始就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產品用于出口,而且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也必然會謀求本地化生產服務和本地化研發,尤其在電動智能化方面會給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促進。”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