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世界黃金協會4月13日發布名為《為何全球央行持續“+黃金”》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人民幣計價黃金約有10%的收益,跑贏了大多數資產。全球央行和主權基金持續“+黃金”。全球央行2022年購金量達1136噸,創歷史新高,且2023年該趨勢仍在延續。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在“去西方化”的同時,上調了其黃金投資上限至40%。應對滯脹背景下的不確定性,澳大利亞主權基金在其組合中納入黃金以對沖風險。
對于黃金對國內投資者的戰略價值,報告提到,潛在的全球衰退風險、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或影響國內經濟復蘇進程,增加國內資產波動,而黃金不僅能在國內股市上漲時共享繁榮,也能在其下跌時提供保護。在中美利差依舊較大的背景下,配置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有助于對沖貨幣風險。
世界黃金協會2022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研結果顯示,“危機時期的表現”、“對沖通脹”、“長期保值資產”等是央行持有黃金的主要驅動因素。報告提到,2023年,全球央行的購金趨勢仍在持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今年前兩個月購入了51.8噸黃金。截至三月底,我國央行已連續五個月增持黃金,2023年一季度共增儲58噸。
世界黃金協會認為,全球宏觀環境包含潛在的經濟衰退和滯脹風險、全球金融系統性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以及美聯儲加息周期即將見頂的可能性,有利于黃金投資。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