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內乙二醇下破4000整數關,價格回到2020年底的水平。雖然目前行業開工率已經降至低位,但并未對乙二醇帶來實質性利好提振。在產能投放高峰期內,乙二醇的過剩是長期壓力,但行業深度虧損并未帶來供應的持續萎縮,本文主要從供應角度對乙二醇市場進行分析,整體看,供應萎縮、估值修復可能沒有我們之前預期的那樣簡單。
2020年底,乙二醇價格站上4000元/噸后,在消費回升及煤炭、原油等成本抬升的作用下,價格一路走高,2021年四季度在國內煤炭大漲的同時乙二醇價格最高觸及7500元/噸,為乙二醇期貨上市以來的新高。2022年,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過剩壓力顯現,港口庫存持續回升,雖然油價表現強勢,但乙二醇價格整體在4500元/噸-5500元/噸之間震蕩為主;6月份以來隨著油價的走弱,乙二醇進一步下破震蕩區間,進入4000元/噸-4500元/噸的區間內弱勢運行。今年上半年曾經多次提到乙二醇估值修復的預期,但實際估值修復的邏輯并未走出來,即便8月份煤化工集中檢修,行業的開工率全面降至50%以下,也未能令乙二醇價格止跌,反而在今日進一步下破4000整數關。
1、乙烯法減產的想象空間不大
上半年,乙二醇行業全面虧損,尤其是具有傳統優勢的石腦油一體化,虧損最高達到300美元/噸以上;期間雖有階段性的虧損收窄,但整體看石腦油一體化虧損維持在200美元/噸以上,導致的結果是東北亞大量裝置減產、停產,其中中國臺灣地區的5套共210萬噸裝置有2套共108萬噸處于停車狀態,還有兩套共72萬噸的裝置沒有滿負荷運行,日本丸善11.5萬噸的小裝置退出市場,韓國樂山30萬噸裝置停車;國內乙烯法裝置能轉產的全部轉產,以轉產EO和PE為主,中石化旗下燕山、天津、揚子、上海等多套裝置停車。
除了石腦油一體化之外,外采乙烯、甲醇及乙烷裂解裝置均處于虧損狀態,因此國內乙烯法整體開工率偏低。北美一度有明顯成本優勢的乙烷裂解裝置也有出現因虧減產的,比如南亞在美國的83萬噸裝置7月下停車,sasol28萬噸裝置7-8成運行,GCGV110萬噸新裝置8-9成運行,日內又傳出加拿大陶氏40萬噸裝置停車及其他裝置降負的消息。整體看,乙烯法全面虧損,國內開工率降至低位,后期繼續減產的空間有限,畢竟乙烯法制乙二醇裝置為乙烯裂解裝置的下游配套,其裝置是否減產與乙烯裂解的開工率密切關聯,即與乙烯裂解的下游綜合利潤有關。
2、合成氣法可能繼續維持穩定供應
近幾年,乙二醇產能大量投產,行業利潤下滑,合成氣法裝置運行穩定性較差,尤其在2020年中大量裝置出現因虧停產,煤制開工率一度達到30%以下。因此,煤化工減產一度成為市場對乙二醇供應收縮的主要預期。但事實是今年煤制乙二醇裝置運行相比2020年更為穩定,乙二醇的月度產量貢獻率從2021年底的25%附近回升至35%以上。8月中,煤化工裝置負荷降至40%以下,除了河南煤業2套共40萬噸因效益停車外,其他幾套新停車裝置多為例行檢修,檢修時長多在20天附近,因此8月下之后,新停車與檢修重啟并存,預期煤化工行業負荷將維持在低位,但9月份之后檢修重啟增加,行業負荷有望低位回升。
今年,化工煤價格重心維持在1100元/噸以上的背景下,煤制乙二醇的虧損相比2020年更為嚴重,但煤制乙二醇裝置負荷相比2020年表現穩定。主要是相比2020年,今年煤企在煤炭市場上獲得較為豐厚的盈利,因此對于煤化工裝置的理論虧損可以容忍。從另一個角度看,煤企配套的乙二醇裝置,化工煤成本遠遠低于市場價,因此綜合折算可以保持一定的盈利。除了煤企配套的裝置之外,還有部分是以合成氣為原料的裝置,其本質上是廢氣利用,因此也難以用正常的煤制乙二醇公式衡量其利潤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煤化工裝置除了部分外采比例較高的裝置可能繼續停車外,其他大部分裝置在例行檢修結束后會安排重啟。
綜上所述,下游需求低迷,行業全面虧損的背景下,供應萎縮帶來估值修復是支持低位做多乙二醇的主要依據。但是從市場的表現看,估值修復的邏輯在目前乙二醇市場上很難走出來,主要是供應萎縮可能并不像2020年那樣簡單。國內產能占主導的煉化一體化裝置和煤化工裝置減產空間有限,至于北美和東北亞地區裝置的減產,更多體現在進口的萎縮,而國產化進程中,進口萎縮是趨勢。因此目前在港口庫存依舊在近120萬噸的高位,且消費預期偏悲觀的背景下,乙二醇估值修復缺乏驅動。
(文章來源:國投安信期貨)
關鍵詞: 國投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