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強需弱的基本面影響下,一季度生豬價格呈現弱勢振蕩走勢,3月以來,生豬價格更是出現“二次磨底”的態勢,截至3月24日,豬價維持在15.06元/公斤,月內跌幅在5%左右。隨著清明假期臨近,豬價在4月份會迎來階段性的轉折點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季度以來,豬價整體呈先落后漲再小幅回落的區間振蕩走勢,主流波動區間在14—16元/公斤。近年來豬價受周期的影響大起大落,季節性走勢變得不明顯,但整體呈現一季度和二季度前期偏弱、二季度后期走穩、三季度沖高、四季度先漲后跌的走勢。”五礦期貨農產品分析師王俊表示。
分階段來看,光大期貨研究所農產品分析師孔海蘭介紹說,2月中旬,受到短期供給偏緊影響,底部反彈后,豬價再度進入振蕩格局中。3月初,二次育肥情緒有所降溫,疊加集團養殖出欄,階段型供應增加,豬價小幅回調。孔海蘭表示,從一季度豬價整體走勢來看,豬價處于筑底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生豬價格除了受到出欄、屠宰需求的供需因素影響外,短期養殖戶出欄積極性以及二次育肥成為影響豬價變化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變量。因此,近年豬價多次出現逆季節性規律的價格走勢。”孔海蘭說。
具體回顧生豬市場一季度的行情走勢,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農產品首席分析師朱良介紹說,春節后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恢復正常,豬肉消費恢復,餐館開業復工,主動備庫,在13.8—14元/公斤托住了生豬價格。之前市場的預期是節后生豬價格要跌到11—13元/公斤,需求的快速恢復使得豬價超出市場預期,這時上下游開始主動增庫存,由于本輪行情是需求驅動,所以主動增庫存從下游開始,屠宰場減少鮮銷,增加凍品入庫,隨后傳導到上游,養殖端開始二育壓欄,此時現貨價格上漲到16元/公斤。
“步入3月份之后,市場逐步發現終端需求不及預期,這不僅體現在豬肉需求上,也體現在棉花、蘋果、油脂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市場從報復性消費預期轉向正常復蘇,再轉向弱復蘇,市場的樂觀預期被殘酷的現實逐步修正。基于此,上下游又開始主動去庫存,屠宰場不做凍品了,二育也暫停了,甚至還要拋出來,于是現貨價格跌到了當前的15元/公斤左右的水平。”朱良分析說。
對于3月豬價的“二次探底”,王俊認為,可以從供需和心態兩個方面來看。“當前基本面仍處供強需弱階段,供應方面出欄和宰前體重偏高,代表背后的大豬供應壓力仍大,加上基礎產能開始逐步回升,疊加前期部分二育大豬出欄,都為供應增加了壓力。需求端,春節后至‘五一’前是淡季,盡管疫情放開后餐飲消費有所恢復,但整體經濟活力恢復仍需時日,除了前期二育和凍品入庫增加了額外消費外,基礎消費仍無法承接當前供應。當前心態決定了二育和凍品入庫能否持續進場支撐價格,在后期產能逐步增加,且去年二育群體嚴重受傷的背景下,整體謹慎的市場心態令二育和做凍品的群體畏高且不敢大量進場,這些群體的猶豫,也導致2月份現貨沖高后重新回落。因此,就當前來看,壓制豬價的主要還是供應端。”他說。
在孔海蘭看來,目前生豬產能并未形成有效淘汰,短期供給仍對豬價施壓。此外,隨著豬價回調,屠宰企業屠宰利潤有所好轉,屠宰量環比小幅增加。但終端需求并未發生實質性改善,凍肉庫存增加。截至3月16日,卓創樣本點跟蹤中國豬肉凍品庫容率28.09%,環比前一周增加0.24個百分點,超過去年同期25.92%的凍品庫容,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二季度生豬價格取決于供應增量和季節性需求增量哪個大。這很難判斷,也是我覺得生豬今年缺乏確定性的原因。但我認為今年供給壓力大,因為去年養殖利潤高,僅次于非洲豬瘟時代,所以必然有較大的供給增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生豬價格偏低,大幅下跌空間有限。”朱良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凍肉收儲有效地為市場提供了信心。自2月初國家公布凍肉收儲以來,豬價出現底部抬升。但由于基本面并未發生實質性改善,短期基本面仍對豬價施壓,豬價在經歷小幅反彈后,再次進入振蕩格局中。
在王俊看來,短期豬價仍有壓力,但下方托底力量也很強,豬價處于振蕩磨底的過程中,且時間比前期預計的可能更長。中期來看,隨著低價刺激消費和凍肉入庫,以及政策收儲對預期和心態的影響,加上基于長期虧損不可持續的低價去產能,豬價在二季度中后期逐步企穩反彈是大概率事件,但時點仍有不確定性,需要視產能的去化情況和需求恢復程度來綜合判斷。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