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顏值經濟”興起,醫美市場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但是在醫美行業發展過程中,非法行醫、假貨頻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突出問題也逐步暴露。“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毀容害命”,嚴重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劣幣驅逐良幣,非法醫美擠占了正規機構和醫生的生存空間,影響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資料圖)
日前,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聯手整頓醫美行業亂象。
與普通生活美容服務不同,醫療美容是一種醫療行為,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意見》明確規定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行業準入的法律法規。
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2-2027年醫美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研究發現
醫美行業市場深度分析
根據《更美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醫美行業規模方面,白皮書顯示,2021年醫美市場規模約2274億元,預測2022年度醫美市場規模約達2643億元。消費者年齡方面,男女比例約為1:9,女性消費群體依舊占據主流。而從醫美消費群體年齡結構上看,主體趨于年輕化,雖然95后仍是醫美行業主力軍,但00后占比達到19%。
有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醫美消費者以年輕人為主,其中20-25歲占比最高,達到了36.84%;26-30歲次之,占比為26.64%。不過醫美用戶滲透率在持續上升,上面提及了行業涉及了眾多群體。不過不少人對于這一行還是謹慎對待的,更多的還是選擇風險更小的“微整”。
在醫美產業鏈中,上游以原料及藥械供應商為主,從事玻尿酸、肉毒素、膠原蛋白等原料以及激光美容器械的研發、生產。中游則是公立醫院整形美容科、民營醫療美容醫院以及眾多小型診療機構這類服務機構。下游指線下美容院、SPA會館、醫院等導流機構、線上搜索類平臺以及線上垂直類醫美、大健康平臺,這些是主要的獲客平臺。
近年來,“顏值經濟”頗受關注,醫美逐漸走向大眾,醫美行業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2022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2179億元,增長率達12.4%。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醫美市場規模將達1.3萬億元。截至目前,我國醫美相關企業10.4萬余家,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3.1萬余家,注冊增速47.4%。隨著《意見》的出臺,預計醫美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醫美消費金融也將大有可為。
過去,曾有金融機構推出“醫美分期”“美容貸”等消費金融產品,但由于行業不成熟,一些亂象引發大眾關注。此次《意見》的出臺將為醫美消費金融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和業務增長機會。金融機構應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加強醫美消費金融場景創新,開發更多優質的金融產品,共同促進醫美行業健康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美需求。
數據顯示,當下醫美行業當中,其中50%的費用都貢獻給了營銷渠道,即廣告費。國內醫美機構的凈利潤率維持在1%-10%之間。相比上游企業,處于產業鏈中游的醫美機構盈利較為艱難。高昂的獲客成本,使得很多醫美機構難以在財務上打平。
從需求側看,消費者難以識別合法機構與醫生,一部分潛在消費者仍對事故頻發的醫美持觀望狀態;從供給側看,民營醫療美容機構因醫療、運營人才缺失導致獲客難、客情難維系等問題。2020年受疫情影響,行業發展略受影響,預測經過未來3-5年的行業自我調整與變革,市場將逐步回暖。
醫美市場的趨勢走向
《意見》就加強醫美行業監管、規范和促進醫美行業發展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就準入管理、綜合監管和關聯領域與行業監管提出具體措施,要求既“做好市場主體登記管理”,也“強化醫療美容機構資質審核”,并強調“確定綜合監管重點事項”“加強風險隱患通報會商”“推行跨部門聯合抽查檢查”等多種監管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綜合監管。
《意見》被視為是醫美行業“強監管”時代的開啟,但這不能被片面地理解為是對醫美行業的打壓。一方面,《意見》將整頓醫美行業發展亂象,引導醫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促成醫美消費供需平衡,既解決醫美規范供給,也引導理性的醫美消費。
我國醫療美容市場滲透率低,對比美國、巴西、韓國等醫美市場成熟國家10%左右的滲透率,中國醫美市場滲透率僅在2%左右,有著5倍的發展空間。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規范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發展的針對性舉措。其中明確,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行業準入的法律法規,并明確要求將醫療美容診療活動、涉醫療美容經營活動以及醫療美容用藥品醫療器械等納入綜合監管重點事項,為進一步規范醫療美容服務、確保“顏值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據。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醫療美容科技的進步,醫美行業市場日益紅火。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醫美相關企業9.78萬家,且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與此同時,醫美行業也成為各種矛盾糾紛集中的領域,非法行醫、假貨頻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多發,不少消費者上當受騙,蒙受財產損失,有的還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2021年,在寧夏中衛,一整形診所執業助理醫師李某某在未取得相關部門注冊執業的情況下,為19歲女孩梁某某實施“抽脂手術”,致使女孩三天后搶救無效死亡。此類案件屢屢見諸報端,令人痛心不已。
來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隨著美容整形行業的不斷發展,目標群體的不斷擴大首先體現在年齡段變寬的現象。以往醫美行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是35歲到45歲的消費者,而現在醫美行業的主要顧客在20歲到55歲之間。其次,美容整形群體擴大還體現在性別上——主要顧客仍是女性,其中25歲以下女性占比53%,26-35歲女性占比43%;但男性顧客明顯增多。在醫美市場成熟的美國,消費群體主要在35歲以上,約占80%且滲透率超過13%;而在中國,35歲以上消費群體占比約為12%,而滲透率更是低至0.2%。通常來講,35歲以上女性經濟能力更強,消費能力更高,而中國35歲以上醫美消費群體需求量遠未釋放完全,幾乎處于冰凍狀態,未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增長將成為帶動醫美市場上升的最大動力。
醫美正在成為趨勢。據相關數據,我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進一步增至2781億元。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市場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2-2027年醫美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