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宗商品價格周期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從時間維度上看,有長期、中期、短期因素;從空間維度上,有全球因素和局部因素;從商品屬性角度,又可分為供應和需求沖擊。
長期影響因素可能來自技術進步等結構變化,例如頁巖油開采技術突破使美國在時隔六十年后再度成為油品凈出口國;生物科技進步使1990年代玉米種植效率提高20%以上。也可能來自政策層面影響。例如歐佩克的產量管理政策、農作物政府干預政策等。中短期影響因素可能來自經濟和商業周期,如2008和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或者地緣沖突、天氣狀況、供應中斷、貿易摩擦等。
本文重點探討了兩個問題:1. 不同時間維度因素對商品價格周期影響比較。2. 商品價格周期的主要驅動因素比較。最近50年大宗商品經歷三輪大周期,通過對27種商品價格分析,長期/中期/短期變量平均占比47%/50%/3%。前25年供應沖擊對大宗商品價格影響相對更高;后25年則更多來自需求變化。文章主要內容來自世界銀行工作論文,結論僅供參考。
不同時間維度因素影響
通過對27種大宗商品最近50年價格變化歸因,分析了長期變量(大于20年)、中長期變量(8-20年)、中短期變量(2-8年)、短期變量(小于2年)對商品價格周期影響。長期因素對應商品超級周期,中長期對應投資周期,中短期對應商業周期,短期對應事件驅動。
平均來看,長期、中長期、中短期、短期因素對價格周期影響分別占比47%、32%、17%、4%。其中長期因素對農產品價格變化影響占比最高(66%),工業商品次之(45%),能源商品最低(30%)。中期因素對能源商品影響最大(55%),工業商品次之(27%),農產品最低(14%)。主要由于能源和工業商品需求對商業周期相對更加敏感。
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回顧
大宗商品價格自1970年以來經歷了三輪長周期。第一輪從1970年到1978年達到頂峰,持續至1980年代中期。第二輪高峰期在1994年左右,主要體現為金屬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第三輪包括所有商品,從2000年到2010年峰值。
原油缺席了1990年代的第二輪大周期價格上漲,受到多重因素共同作用:1970年代油價高位推動非歐佩克供應的快速增加、其他能源對石油替代、蘇聯解體后釋放出大量閑置產能、以及歐佩克的目標價格管理政策等。
農產品價格內部表現出較強聯動性,供需相互替代特性可以對沖部分短期波動,因此長期因素在農產品價格周期影響中占比最高。一年生農作物通常使用類似的土地、人工、機械等耕種,因此可以相互種植替代,需求也可以部分替代。例如美國生物燃料法案提升玉米需求,同時導致小麥需求和價格上漲。而2018年貿易沖突導致中國減少對美國大豆進口后,增加了玉米對豆粕,以及棕櫚油對豆油替代。而農產品政策則是相對穩定的長周期影響因素。
商品價格周期驅動因素
大宗商品價格周期受到共性因素如經濟活動、金融條件等,以及個性因素如供應變量等共同推動。例如2006-08年價格上漲和2014-16年價格下跌就并非經濟和需求影響。由于能源是其他商品的輸入成本,因此油價變化又會通過直接渠道(燃料價格)和間接渠道(化工和肥料價格)傳遞至農產品和工業商品,從而導致價格聯動增強。
需求沖擊。負面需求沖擊通常伴隨全球衰退和經濟放緩,如1975、1982、1991、1998、2001、2009、2020年等。正向需求沖擊通常發生在經濟上行階段,如2000年后中國需求增加推升全球商品價格上漲。
供應沖擊。負面供應沖擊如1973-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和1978-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供應減少推升油價大幅上漲導致經濟活動回落。正面供應沖擊如1990年代信息技術發展、全球化和供應鏈整合、投資快速增加等,促使生產力大幅提高,商品成本和價格回落。
綜合影響。供應需求沖擊可能同時出現;若反向可能相互對沖,若同向則會放大價格波動。例如19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需求疲弱被歐佩克供應減少對沖;而2020年4月需求減少供應增加導致油價大跌。1990年代非蕭條時期,供應增加壓制價格;2000年代需求快速增加主導價格上行等。
(文章來源:中信期貨)
關鍵詞: 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