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國農作物生長情況不及市場預期的判斷,近日,以大豆、玉米等為主的美國農產品期貨價格再度走強,并創出月內新高。
多位分析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于對當前美國農產品長勢不佳的判斷,減產或成為大概率事件,這也是近日美國農產品期貨價格接連創出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存在聯動關系,美國農產品偏高的價格或會傳導至國內市場,國內相關涉農企業應當謹慎做好采購決策,運用好衍生品工具,合理管控價格波動風險。
減產預期加重
(資料圖片)
農產品期價上漲
下半年以來,北半球遭遇高溫天氣,7月份至8月份是美國農作物的主要生長季,持續的高溫天氣對美國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了較大影響,尤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的影響最為突出。
方正中期期貨農產品研究員侯芝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7月份至8月份是北半球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生長期,持續高溫對其主產區影響較大。基于此,市場對美國大豆和全球玉米減產的憂慮較重,從而提振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上漲。
在華泰期貨農產品研究員鄧紹瑞看來,近日多份針對美國大豆主產區的調研報告出爐,也成為相關農產品期貨價格上漲的一大刺激因素。近期美國相關機構的調研數據顯示,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產量并不如預期樂觀,主產州抽樣區域內作物結莢數量幾乎全線下降,大部分主產區的農作物生長數據落后于去年同期,這比預測新作美豆單產上升的美國農業部(USDA)報告更加符合市場預期。因此,市場預估新作美豆應當存在下調空間,為美豆期價持續回升提供了支撐。玉米種植方面,與此類似。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農產品需求端目前相對平穩,影響期價波動的最不確定性因素在供應端。由于高溫干旱天氣仍在延續,預計農產品期價短期仍將居高不下。
“美國新作農產品供應量低于預期,需求預期則在逐步好轉。”銀河期貨大宗商品研究員陳界正向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北半球高溫天氣對美國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仍將持續,對農產品期貨價格高位運行繼續形成支撐。
鄧紹瑞表示,“目前美豆產量不及預期的可能性較大,且當前出口需求比較樂觀,后續應持續關注美國農業部對新作美豆產量的調整。玉米在供應端緊俏的預期下,價格或易漲難跌。”
運用衍生品工具
管控價格波動風險
美國農產品價格不斷高企,國內農產品價格會否受到影響?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存在聯動性,國際農產品偏高的價格傳導至國內市場的概率較大,相關國內涉農企業應及早做好對應措施。
“中國壓榨大豆以進口為主,國內豆粕、豆油價格與國際大豆價格關聯性較高。國際大豆價格持續走強,將會對國內豆粕和豆油價格上漲形成較強支撐。”侯芝芳表示,近兩年來,玉米進口量適度增長,提升了國內外玉米價格的相關性影響。但與國內供應量相比,玉米進口量的占比仍然較低。因此,在國內需求端平穩的情況下,國內玉米價格的漲幅將相對有限。今年全球天氣變化較為劇烈,農產品供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建議國內涉農企業運用好衍生品工具,通過買入套期保值或適當增加庫存,有效規避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風險。
“一方面,國內外豆粕價格的聯動性會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美國和歐盟玉米減產后,玉米進口成本勢必會抬升,對國內玉米期貨現貨價格的上漲會形成一定利多影響。”鄧紹瑞認為,未來國內的大豆、豆粕、玉米價格都存在上漲的可能,實體企業可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非系統性風險。
“當前國內外農產品價格保持較高的聯動性,尤其是油脂類貿易品種,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豆粕和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類大宗產品,在最終產品中所占成本較高,如果國際市場豆類價格快速上漲,大概率將導致國內豆類農產品價格走強。但玉米內外盤價格的聯動性相對弱于豆類農產品價格。”陳界正認為,近年來國際農產品價格整體處于高位回落階段,中國作為通脹輸入國,相關農產品價格的回落速度可能會滯后于海外市場。因此,涉農企業應謹慎做好采購決策,運用好衍生品工具,合理管控價格波動風險。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關鍵詞: 農產品期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