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火猛攻已久的光伏產業鏈價格在2022年底驟然降溫。硅片價格先于上游硅料環節出現斷崖式大跌,價格戰全面開打,降價潮迅速向下游電池蔓延。由于供應端瓶頸的新增產能持續釋放及季節性終端需求銳減,此刻上下游的心理拉鋸戰變得愈加敏感,“買漲不買跌”的觀望情緒濃重。硝煙之中,產業鏈價格仍未見底,短期內跌勢還將持續。
最近兩年多以來,不斷突破預期的高價多晶硅料是懸在光伏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瘋漲的硅料價格因下游需求旺盛而起,又不斷向下游傳導,帶動光伏產業鏈全線漲價。已連續下降十幾年的光伏電站投資成本不降反升,導致一些大型光伏項目建設陷入滯緩——被堅挺的高價灼傷,集中式光伏電站的裝機需求尤其受到抑制。
(資料圖)
因此,解開硅料“死結”和產業鏈降價,被業內視為刺激終端需求大規模釋放的關鍵。多位產業鏈及行業分析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光伏產業鏈正在“退燒”,2021年末2022年初硅料硅片價格短暫下跌后又反彈攀高的一幕不會再重演,2023年硅料價格將呈現階梯式回落至合理水平。業內對明年全球光伏裝機的展望普遍樂觀,預計同比增長30%-40%。
行業春天到來之前,仍有兩個懸念待解:“失錨”的硅料長單定價如何打破僵局,以及產業鏈進入降價通道后終端需求最快何時啟動。
年底大“甩賣”,從硅片開始
光伏產業鏈由上至下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系統等環節。一季度是行業傳統淡季,踩踏式急跌,從硅片開始。
兩大硅片龍頭的產品報價具有風向標意義:隆基綠能(601012.SH)和TCL中環(002129.SZ)12月23日同日更新硅片價格,整體降幅分別高達27%、23%。
在此之前,硅片領域已進入“殺價”時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12月21日發布數據,M6單晶硅片(166mm/155μm)價格區間在5-5.1元/片,成交均價降至5.08元/片,周環比跌幅為15.2%;M10單晶硅片(182mm /150μm)價格區間在5.38-5.5元/片,成交均價降至5.41元/片,周環比跌幅為20%;G12單晶硅片(210mm/150μm)價格區間在7.16-7.5元/片,成交均價降至7.25元/片,周環比跌幅為18.4%。
受硅片走跌和需求趨弱影響,電池片價格也跌幅明顯。12月27日,全球最大電池片供應商通威太陽能更新報價,182和210尺寸的單晶PERC電池價格分別降至1.07元/W、1.06元/W,較10月25日的報價下跌19.5%、20.3%。
硅片和電池端的上述調價均創下年度最大“折扣”。但跳水仍未結束,PVInfoLink等多家第三方機構的最新跟蹤數據顯示,本周硅片、電池的價格已跌破以上龍頭企業的公示報價,周環比跌幅達7%-20%,硅片“一天一個價”成常態。
盡管業內對產業鏈降價大趨勢已有共識、自11月以來硅片降價促銷的氛圍也日益濃厚,但當降價潮真正發生時,竟如此高頻、劇烈,且摻雜著混亂。
硅片價格戰激戰正酣,刀光劍影。大廠一出手,“硅片新貴”們的血量直面考驗。
“硅片擴產太兇猛了。跨界資本和老牌企業不斷加碼,使得硅片成為全產業鏈擴產和產能過剩最嚴重的環節。”一位資深光伏供應鏈人士對澎湃新聞分析稱,硅片領域的競爭加劇是上演此輪價格“廝殺”的主因。疊加傳統淡季預期,以及部分庫存壓力較大的硅片廠商加快拋售,造成了硅片價格急跌的局面。與此同時,上游硅料價格雖有下降但依然高企,硅片價格的降幅與降速比硅料更快,硅片企業的盈利空間已受到壓制。
過去五六年時間里,硅片是整個光伏產業鏈超額收益最高的環節,由此吸引了一大批跨界玩家涌入并急劇擴產。長期穩定的隆基、中環“雙寡頭”格局由此打破。
“硅片的競爭格局導致了硅片先跌。”一位券商電新行業首席分析師對澎湃新聞說,硅片先于產業鏈其他環節跌價有其必然性,隨著競爭格局更加激烈,硅片價格戰是必然趨勢。“硅料供給增加后,近期硅片價格的松動尤其顯著。龍頭公司看起來也愿意打一打價格戰。”
硅業分會上周在單晶硅片周評中稱,拉晶環節已迫近成本線,一線企業依靠渠道、技術、資金等優勢仍可維持薄利,部分企業面臨虧損風險。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硅片龍頭的調價舉動體現了其擠壓硅片新勢力生存空間的意圖:在硅片整體盈利性和開工率已經下降的情況下,發動大幅降價,將硅片環節拖入虧損,施壓新廠商。至于硅片殺價何時觸底,目前依然沒有清晰的答案,或許“殺到龍頭公司微利狀態就差不多了”,也可能因下游需求疲軟繼續恐慌下跌,“需求明朗之前不存在所謂的降價‘觸底’,該虧的還得虧”。
硅料長單定價如何走出“失錨”僵局
雖然近來硅片和電池價格的降速吸睛,但市場更關注的是“一頭一尾”:硅料和組件。前者是產業鏈實質性降溫的源頭,后者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是終端應用市場冷暖的直接風向標。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硅料和組件端,目前都存在價格失真、報價混亂的現象。
綜合多家第三方數據跟蹤機構的信息,本周市場上有單晶致密料和復投料出現了低于200元/公斤的成交價格。由于業內對硅料降價已是“望眼欲穿”,12月以來關于硅料雪崩的傳聞頻出,真假難辨眾說紛紜。若以近日傳聞的硅料最低180元/公斤計算,已較年內硅料價格的最高點跌去40%。但此類訂單的相關廠商、硅料品質等細節均不明,無法代表硅料的主流價格。
“多晶硅價格跌到‘1’開頭不是沒可能,但現在市場鮮有硅料成交。”一位頭部硅料供應商人士說道。據澎湃新聞了解,硅料和硅片企業仍在激烈博弈中,近期硅料交易極為清淡,硅料長單月度安排還在僵持,12月甚至出現下游不按期商定硅料提貨的違約行為。
多晶硅市場交易中90%以長單形式銷售,每到月底,多晶硅企業與下游企業商定次月的供應量和價格。目前上下游的分歧在于,主流硅料大廠主張參照上期價格,但在硅片已跌跌不休的情況下,下游硅片廠商對硅料長單的簽單和提貨基本停滯。
實際上,自今年9月初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暫停公布多晶硅采集價格后,上述僵局的伏筆已經埋下。相較于其他第三方機構數據,該采集價格覆蓋樣本更全面且數據客觀,在停止公布后,硅料市場失去了公認的價格參照系。尤其在產業鏈降價背景下,上下游各懷心思,新的硅料長單價格仍在難產。
PVInfoLink分析稱,因買賣雙方心態差異,以及不同硅料企業之間策略差異(包括個別企業已有主動出擊,而個別企業仍然保持觀望和按兵不動),所以硅料市場價格范圍持續擴大,而且因需求萎縮導致難以成交的困境仍在持續。因周轉速率放緩,硅料環節的異常庫存已經開始明顯堆積。
對于承壓已久的組件端而言,上游產業鏈降價意味著久旱逢甘霖。隨著硅料價格回落、下游裝機需求增長,組件環節盈利有望回升。
與上游相比,目前組件端跌幅相對較小。“組件會降價,但不會很快。和其他環節比,漲價潮中組件漲得慢,進入降價通道后組件降得也慢。”有組件廠商市場高管對澎湃新聞說。據行業媒體“光伏們”報道,總體來看,由于地面電站搶裝供貨已經結束,近日組件成交以分布式光伏為主,但價格并未形成主流報價,不同企業、不同項目的價格差別非常之大。
光伏行業仍在等待撥云見日。可以確定的是,明年各個季度都會有新增硅料產能投產,隨著上游供應進一步緩解,光伏產業鏈成本下行,將進一步刺激更廣泛的終端裝機需求釋放。
“多晶硅已經不是光伏供應鏈的瓶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12月初在行業論壇上介紹,今年的國內硅料供應總量加上進口將達到90萬噸,可滿足350GW用料,足以支撐全球市場需求。明年保守估計國內產量將超過146萬噸,加上進口硅料,總量將達到156萬噸,可以滿足600GW的光伏用料。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關鍵詞: 光伏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