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30日訊(記者 劉佳)開學在即,教育部也制定了自己的新階段“小目標”。在今天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詳細解讀了《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以下分別簡稱《優質均衡意見》《擴優提質行動》)兩份文件。未來4年,在基礎教育“均衡”“擴優”兩方面,教育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依靠教師輪崗、學區集團化辦學
《優質均衡意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包含三個方面:一是保障義務教育,要實現“優質均衡”;二是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要實現“應助盡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學生的衛生健康、文化體育、就業創業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務,要實現“應保盡保”。
(資料圖片)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指出,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在于義務教育階段。當前義務教育面臨著城鄉、區域、校際、群體的四大差距,因此,教育部將通過四個方面進行推進:第一是以推進學校建設標準化為重點,加快縮小區域教育差距。此外,加大對中西部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省級政府要聚焦促進省域內不同地市、縣區之間縮小辦學條件和水平的差距;第二是以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為重點,加快縮小縣域內城鄉教育差距。要建立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合理規劃布局城鄉學校。推進教育數字化,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服務農村邊遠地區提高教育質量;第三,加快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實施校長教師有序交流輪崗行動計劃,完善交流輪崗保障與激勵機制,加快推動縣域內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完善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辦法及運行機制,加快實現集團內、學區內校際優質均衡;最后,加快縮小群體教育差距。完善隨遷子女入學保障政策,加強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教育保障和關愛保護,確保不同群體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優質均衡意見》分別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到2027年,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供給總量進一步擴大,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二是到2035年,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經費投入、治理體系適應教育強國需要,適齡學生享有公平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總體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優質學校挖潛擴容 擴增優質學位供給
在《擴優提質行動》方面,教育部將重點放在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不足與人民群眾期望“上好學”的矛盾,增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實施路徑方面,一是推進優質學校挖潛擴容,對有條件的、辦學水平和群眾認可度較高的學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潛擴容工作方案,進一步擴大優質學位供給;二是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制定區域優質學校成長規劃,傾斜支持幫扶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加快成長為優質學校,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所學校。
根據《擴優提質行動》要求,到2027年,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學前教育階段,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力爭達到6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擴增一批新優質學校,優質學位供給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階段,培育一批優質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扎實推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持續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學校在20萬人口以上的基本實現全覆蓋,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
數據2022
學前教育: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9.7%,比2012年提高25.2個百分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9.6%,比2016年提高22.3個百分點;
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超過95%;
高中教育:毛入學率91.6%,比2012年提高6.6個百分點。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總體達到世界中上行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