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孫毅 通訊員 張宇 煙臺報道
早上六點多,于秀美就踏上了上班的公交車,她的包鼓鼓囊囊,里面裝著三樣“寶貝”:一個隨身的筆記本,一把糖果,還有那個微信里有著1975個聯系人的手機。
(資料圖)
從家到單位,要至少倒兩趟公交,用時一個多小時。這段時間,于秀美會翻開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梳理回顧近期的調解事項,準備新一天的工作。
從事社會治理工作20余年,于秀美堅守一線,通過化解一樁樁“小糾紛”,筑牢一方土地和諧穩定的根基。
一份聯系人名單里的為民情結
2013年深冬,居民老陳裹著單薄的棉衣,到街道求助。
老陳的問題盤根錯節:因歷史遺留問題,他沒有退休待遇,也沒有生活保障沒有住房,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加重。
于秀美翻出政策文件,一頁頁劃重點,跑社保、跑住建,找其原本工作單位人員核查情況。有次下雨,她摔在臺階上,膝蓋磕出淤青,還是一瘸一拐把補全的材料送了過去。
廉租房申請下來那天,于秀美帶著工人去打掃,又自掏腰包買了棉衣、棉被。摸著厚實的衣服,老陳紅了眼圈。逢年過節,于秀美和同事一起,帶上米、面、油上門看望他,臨走前總不忘叮囑:“藥按時吃,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
十年信訪積案,在2023年春天畫上句號。老陳在息訴罷訪書上簽字時,緊緊攥著于秀美的手:“于主任,這些年你幫了我這么多,我感激你也信服你。”
群眾的“信服”,是比獎狀更重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