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郭政 李琦)九月的陽光清澈明亮,蜿蜒的山路兩旁,成片的野花開在山坡上,迎著太陽,揚著臉,開得正熱鬧。9月10日,教師節,記者去拜訪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大石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陳桂蓮。她在偏遠山村的三尺講臺堅守30余載,先后獲得“河北省優秀鄉村教師”“河北省師德標兵”等80項榮譽。
位于大山深處的青龍滿族自治縣大石嶺九年一貫制學校。郭政 攝
(相關資料圖)
陳桂蓮老師和孩子們談心交流。郭政 攝
繞過溝溝汊汊,在群山環抱中有一座質樸的教學樓。記者見到陳桂蓮的時候,她正被“花朵”們團團圍住,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著夢想,“我要當醫生!”“我要當老師!”陳桂蓮淚光閃爍,將孩子們擁入懷中。她的育才夢,終于開出了漫山遍野的夢想之花。
陳桂蓮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郭政 攝
1994年,陳桂蓮畢業后來到了大石嶺鄉,成為大石嶺初級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
土房子,紙窗戶,操場上一群“泥孩子”。從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她就有一個育才夢,“要把每個孩子都教育成人,教育成才!”
陳桂蓮老師為學生講解英語發音。郭政 攝
當時,學校的教學條件有限,沒有任何英語教學器材,上課就靠老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本教材。為了能夠讓孩子們聽到標準的英語發音,陳桂蓮決定自費購買教學器材。可當時,她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34元。陳桂蓮一咬牙,將自己留了七年的長辮子剪掉,賣了35元,又和朋友借了150塊錢,才買了一臺二手錄音機、五套英語聽力磁帶和十本英漢詞典。白天,她認真上課輔導學生;晚上,她跟著錄音機練發音、學口語,經常熬到凌晨一、二點。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她所帶班的英語成績躍居全縣前列,培養出1名清華學子,2名留學生,還有130余名市、縣重點中學學生。
為了讓孩子們加深記憶,陳桂蓮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郭政 攝
在陳桂蓮的育才夢里,傳授知識和培育品格同樣重要。陳桂蓮總說,“山里的孩子不會表達,只有多了解他們,才能走到他們的心里去。”
每到節假日,陳桂蓮都會去家訪。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一雙紅色的大水靴,幾乎陪她走遍了大石嶺的每個農家小院。小孫同學家住大石嶺后街,父親因精神失常縱火身亡,母親改嫁,只能與奶奶相依為命。陳桂蓮注意到孩子自卑寡言,要幫他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寒冬里,陳桂蓮給他送去新毛褲,平時也對他的學習生活格外留心。春風化雨般地浸潤,滋養了這顆蒙塵的心。在一次班會課上,小孫同學含淚發言,“在這個班集體,我感受到了母愛,我要用最好的成績回報陳老師!”
課堂上,陳桂蓮老師耐心為孩子們解答問題。郭政 攝
一年又一年,山里的“泥孩子”滿載夢想啟程。而陳桂蓮,依然守著這方講臺,等待著新的種子長出新的希望。
2010年,當地農村學校教師緊缺,她主動挑起柳樹漫、榆樹溝兩村小學英語教學的重擔。柳樹漫和榆樹溝兩地相距5公里山路,每天晨光未亮,陳桂蓮就背著教案出發,等回到家時天早就黑了。
隨著學校布局調整,大石嶺鄉初級中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2011年, 新校舍剛建成經費緊張,她把家里的積蓄拿出來,東拼西湊了一萬塊錢捐給學校。2016年,學校缺桌椅,她又厚著臉皮給同學打電話,磨來一萬五千塊錢贊助。
2025年教師節,學生為陳桂蓮老師送來了自己制作的小禮物。郭政 攝
同事們總說,“桂蓮老師的手機里,存的全是‘求助電話’,可她自己,十年前的舊毛衣還在穿。”每當這時,陳桂蓮都會這樣回答,“在山里教書就像種核桃樹,得慢慢等,等它扎根,等它開花,總有一天,它會結出滿樹的果。愿我們都能做那個耐心的種樹人,在青龍的這片土地上,守著孩子們,也守著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