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和擔當不能只出現在熱搜后,而應體現在包括客服在內的每一個細節中。平臺作為交易的參與方、規則的制定者和資金的歸集方,有責任確保資金鏈路的完整與透明,出現問題應及時通知消費者或征求消費者意見。
(相關資料圖)
這兩天,大量網友反映自己在美團平臺囤的團購券沒有按約定自動退款。消息迅速登上熱搜,把消費者嚇得夠嗆。
囤團購券是一些年輕人心目中排名第二的省錢大法,僅次于買黃金,主打一個“花了錢等于沒花”:如果實際使用,就省了錢;如果沒用,到期自動退款或者申請退款,感覺又發了一筆小財。
這個消費習慣成立的核心,就在于消費者相信團購券能“隨時退、過期退、自動退”。有人這些年囤了成千上萬張團購券,多得連自己也數不清。現在,你告訴他,這些券可能沒有自動退款,那不是“摸老虎屁股”嗎?
團購是美團的核心業務之一,支付信任又是消費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所以,美團連夜出了公告,解釋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有些是早期退款進程的相關信息展示更新不及時或更新錯誤,導致用戶誤解;少部分是用戶原支付渠道出現問題,平臺已提供兜底方案。美團還表示,周末已緊急成立了專項客服團隊,也在持續通過短信等方式,提醒相關用戶接收退款。
應該說,這個反應速度和回復內容體現了大平臺的專業性,針對消費者顧慮作出有誠意的解釋;也展現了平臺的擔當,給出的措施能夠比較穩妥地幫消費者追回資金。
但回看整個熱搜,真正讓事件升溫的也是美團客服此前的回應。據報道,當時客服的說法是:“如果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會幫用戶處理;如果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建議用戶去聯系微信或者是銀行那邊。”
這個解決方案被認為是甩鍋給“第三方支付渠道”,導致用戶恐慌性查詢過往訂單,并形成社交媒體傳播。這提示平臺,客服團隊是消費者與平臺溝通的第一道窗口,應當納入系統性處理流程。
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排查后發現,“自動退款不自動”并非個例,其他平臺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有的平臺雖承諾“過期退”,卻需要用戶手動申請;有的平臺堅持“原路退回”,但用戶支付賬戶變更時卻缺乏備用機制。
這暴露出當下平臺企業在服務機制中的一個普遍性漏洞——平臺在構建交易閉環、享受流量與資金沉淀紅利的同時,未能建立起與之匹配的資金保障與主動糾錯機制。
平臺作為交易的參與方、規則的制定者和資金的歸集方,有責任確保資金鏈路的完整與透明,出現問題應及時通知消費者或征求消費者意見。換個角度想,如果是自動扣款沒有成功,10分鐘平臺短信就發來了。這樣的鮮明對比,反映出平臺服務機制上的不合理。
面對這一普遍現象,監管層面的完善尤為重要。正在征求意見的《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規則》雖然規范了自動續期、自動扣款等行為,但對“自動退款”卻缺乏明確規定。亟需完善相關規則,為消費者權益提供更有力保障。
此次事件更應該成為平臺自我革新的契機。平臺有技術能力,也有責任義務追溯“沉睡”的退款,不能等著熱搜和監管來催。誠意和擔當不能只出現在熱搜后,而應體現在包括客服在內的每一個細節中。這才是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也是企業在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護口碑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