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總科的社團性野生昆蟲,別名玄駒、蚍蜉、黑螞蟻、山螞蟻,全世界分為5個科,約有260屬7600余種。在我國主要有蟻科,其次是切葉蟻科和行軍蟻科,估計有千余種,分布較廣。在我國已確定的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擬黑多刺蟻(Polrhachis vicina Roger)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布于東南亞、澳大利亞,國內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和浙江等省。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
擬黑多刺蟻一生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常將巢穴建在松樹上,冬季遷移到地面越冬。對溫度、濕度的要求較高。蟻后:適宜溫度24℃~30℃,當溫度高于32℃或低于18℃時其產卵量會下降,直至不產卵。卵:適宜溫度26℃~30℃。幼蟲:適宜溫度24℃~32℃。蛹:適宜溫度24℃~30℃。蟻巢土表適宜濕潤度20%、空氣相對濕度70%~85%。主要取食活的或死的昆蟲,在南方,取食松毛蟲的低齡幼蟲、稻縱卷葉螟等農林業害蟲,有時也會取食豆類植物腺體所分泌出來的甜汁、蚜蟲和疥蟲的分泌物。
1、蟻舍建設
(相關資料圖)
應選室內水泥地或泥土地,大小均可。在飼養池外圍建一環形水槽,槽寬50 厘米左右,深10厘米左右,池內注水以防蟻逃逸。池內搭簡易木架,可分層,層高25~30 厘米,上下相通,每平方米可養5~10 窩。
2、蟻窩繁殖
引種蟻窩應該有蟻王和蟻后方能繁殖。藥蟻的生長、繁殖與溫、濕度的控制有密切關系,控制合理,一窩一年能繁殖150~250窩左右。一般常規溫度10~38℃,最佳繁殖溫度25~30℃,環境濕度保持在80%~90%,飼養土濕度20% 左右,每日噴灑幾次清水即可。冬季在棚外蓋塑料布或棚內用燈泡和煤爐加溫。每只蟻后日產卵30~50 粒,成活率在80%以上,一般20~60天分一次窩,分窩前大量螞蟻出來吃食,這時在快餐盒內加入一些樹葉、草、鋸末、一勺白糖即可,使螞蟻自行分窩。
3、蟻餌投喂
螞蟻屬雜食性昆蟲,人工飼養必須投喂充足可口的餌料。包括動物性飼料:黃粉蟲幼蟲、蠅蛆、蚯蚓、松毛蟲、蠶蛹粉和其他昆蟲;植物性飼料:玉米、花生仁、甜菜葉;礦物質飼料:食鹽、鋅、硒等[2]。
4、日常管理
第一、環境衛生 螞蟻不僅吃的餌料要衛生,喝的水也要衛生,而且蟻室內要經常打掃。第二、光照 每晝夜要保持15 小時的光照,夏季避免陽光直射,夜間用15 瓦燈泡提供光照。
第三、空氣流通 要保持蟻室內空氣新鮮。第四、防驚嚇 蟻窩不能隨意翻動,以免影響繁殖。
第五、防污染 要防止農藥、化肥、油漆、香煙等氣味的污染。
藥用螞蟻與非藥用螞蟻的區別
普通螞蟻(非藥用)種類很多,分布于各地,到處可見。多于地勢較高的地方,常見路邊、樹根周圍、山坡等處做洞穴為巢。呈社團性生活,大小不等。一般體形都較小,顏色呈黃褐色,體表稍有光澤。頭部較窄,深褐色,因胸部肢體運動肌群欠發達,所以胸部稍細長 ,色淺多為黃褐色,腹部扁圓桃形,質稍軟為深褐色。其中少數的螞蟻體內含有臭蟻素,雜醇成分,有一種特殊的臭味、有毒,不能入藥。
我國已知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和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3]。擬黑多刺蟻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布于東南亞、澳大利亞,國內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和浙江,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1993 年在國家衛生部舉辦的食品新資源討論會上,該蟻被列為食品和藥品新資源開發項目。
而擬黑多刺蟻多生長于山林地帶,在松干及松樹上宿窩,呈社團性生活,個別其他樹也有,但較少。筑巢如蜂窩,土黃色呈不規則圓形,大小不一,大的如同拳頭,小的如同雞蛋,有兩個通口靠在樹干區樹枝底部。大多數螞蟻在蟻窩附近活動,少數分散。此蟻每群數量多,體形肥壯,顏色烏黑光亮,頭部略寬,胸部粗壯,腹部扁圓桃形較硬,光亮明顯,無異臭味,可入藥[4]。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