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經濟衰退預期疊加美元指數高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愈發“高處不勝寒”。7月12日,海外商品市場再遇大規模調整。原油首當其沖,美油、布油雙雙跌破100美元整數大關。自6月中旬見頂以來,國際油價過去一個月回撤了約20%。
國內期市及成品油價格同步回調。上海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昨日盤中最大跌幅接近6%,收盤報658.5元/桶;成品油價昨日下調,部分地區92號汽油回歸“8元時代”。
面對高通脹,海外主要經濟體加息步履不停。激進的貨幣緊縮使得海外經濟前景愈發堪憂,“衰退交易”成為主要定價邏輯。海外經濟衰退制約商品需求端增速,原油天然氣等與宏觀經濟形勢高度關聯品種受到沖擊。
(資料圖)
“美國高通脹帶來的消費和貨幣政策負反饋,或將海外經濟拖入新一輪衰退。”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表示。
美聯儲快步加息還導致國際匯率大幅波動。7月12日,美元指數最高觸及108.56點的近20年新高,同日歐元對美元跌破平價也是近20年來首次。從計價貨幣角度看,全球大宗商品多數以美元定價,價格波動通常與美元指數走勢負相關。
黃文濤表示,海外市場避險情緒抬升對美元形成利好。鑒于海外衰退預期的級別較高,一旦證實,美元指數仍有較大上行空間,中樞至少進入110至115點區間,不排除挑戰2000年高點120點的可能性。
雖然海外經濟下行及美元指數強勢成為多數機構的共識,但市場對于后市油價下行空間的預測仍較為謹慎,主要緣于供給端的不確定性。
中金公司大宗商品首席分析師郭朝輝表示,近期海外經濟衰退預期加劇,在需求增長放緩的預期下,當前供給側潛在的減量影響可能被部分抵消。“但從中期來看,原油市場供應風險或仍然存在。”
據郭朝輝測算,北美頁巖油邊際生產成本在70美元/桶至80美元/桶,可將此作為暫不考慮供應風險情形下的基本面公允價格。如果短期市場情緒波動導致供應風險溢價出清,那么原油價格可能會在80美元/桶左右得到較強支撐。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周二發布最新的月度市場報告,首次對2023年石油市場進行了展望。OPEC預計,明年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增長270萬桶/天,而OPEC以外的供應量僅會增加170萬桶/天,這意味著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超過供應增長,原油市場吃緊的狀況料難緩和。
但值得注意的是,OPEC的上述展望基于兩個假設:一是烏克蘭危機不會升級;二是通脹上升等風險不會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影響。但顯然這兩個因素恰恰是未來最具不確定性的變量。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