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短缺并不是新故事,但在歐洲,它正在朝更深的層次進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斷走高的天然氣價格正讓歐洲本土生產氮肥的生意變成虧本買賣。據普氏能源資訊估計,由于主要原料天然氣價格的飆升,歐洲已經削減了四分之一的氮肥產能。而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產能將被關閉。
全球最大的結晶化肥生產商雅苒國際(Yara),德國知名化肥企業鉀鹽集團(K+S)等大型化肥制造商最近都在警告稱,歐洲工廠將進一步限制化肥產量。
普氏能源資訊的化肥主管Chris Lawson則表示,除了那些已經成功對沖天然氣成本的企業之外,實在是不知道還有誰能繼續在歐洲生產。他還補充道,氨的價格將繼續上漲。
氮肥短缺
現代農業中,化肥一直是產量的關鍵保證。按照產品分,化肥可分為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四個大行業。而歐洲現在深感頭痛的化肥主要就是氮肥。
氮肥主要以煤炭和天然氣為原料。通常來說,一噸氮肥需要消耗1.5噸煤或者615立方米天然氣。煤或者天然氣先轉換為氨,氨再合成為尿素,成為氮肥的主要肥料。
而天然氣短缺正好卡住了氮肥生產的脖頸。
普氏能源資訊的Lawson進一步解釋,歐洲每年生產約2000萬噸氨,現在由于產量下降需要每月新增加20萬噸的氨進口,而未來還可能需要進口更多。
行業機構歐洲肥料公司的發言人Lukas Pasterski則表示,天然氣價格的再次飆升,將導致化肥進口增加,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市場上的供應和價格。
農業受傷
根據國際肥料協會的警告,全球農民很可能在下個季節減少7%的化肥使用,這也是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降幅。這也意味著糧食收成的明顯降低,和糧食危機風險的顯著上升。
該協會繼續警告:歐洲農民如果進口更多化肥,那么全球市場,尤其是脆弱的農業市場的化肥供應將更加吃緊。下季度化肥使用量降幅最大的地區,預估會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當地的降幅可達23%。
氮肥主要生產商CF Industries Holdings的銷售高級副總裁Bert Frost也憂心不已,氮肥短缺意味著今年晚些時候和2023年可能出現糧食短缺,而這對部分國家來說可能會更加絕望。
德國最大的天然氣消費企業兼化肥供應商巴斯夫首席執行官Martin Brudermueller也表示,可能將為了節省天然氣而減少氨產能。
他總結道,明年氨價格將強勁上漲,農民只能減少購買,而預期的收成也會減少。尤其是較貧窮國家,將處于更大的糧食短缺之中。
(文章來源:財聯社)
關鍵詞: 化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