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原油市場處于多因素交織、多空雙方力量博弈的重要階段,淡季和旺季交替、中國需求復蘇初期、供給趨勢有待證實、宏觀風險累積、美聯儲貨幣政策或將面臨拐點,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在證實和證偽之前,市場邏輯復雜,油價一直處于震蕩階段,宏觀沖擊之下價格的破位暴跌究竟是短期脈沖式下跌還是趨勢性走弱的開始?需要在宏觀因素和供需預期證實之后才能確定,當前應以多看少動、密切關注為主。
近期宏觀風險加劇對原油市場造成了劇烈沖擊,3月15日周三晚國際油價盤中暴跌,跌破一直以來震蕩的底部支撐,且尾盤小幅回升并未收復跌幅,目前兩大基準油價都處于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的新低。
(資料圖片)
一
宏觀風險是大跌直接原因
硅谷銀行事件爆發后,瑞信也緊隨其后陷入危機,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不愿進一步支持,市場恐慌情緒隨即大幅攀升,盡管瑞士央行表示必要時會提供流動性支持,目前對于銀行業危機甚至金融危機的預期也還是在不斷升溫。風險偏好的快速下降對國際油價形成明顯壓制,且由于利空因素來自于產油國領頭羊沙特,油價應聲暴跌突破前低,托底也未能提振價格收復跌幅。
圖1:VIX和OVX指數
數據來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宏觀因素是目前油價的最大壓力,后續需關注銀行業風險是否繼續擴大,即市場擔憂的金融危機是否會真正出現。
若宏觀利空依然在不斷沖擊,實際供需在二季度將不太會出現能夠抵消宏觀風險的驅動,則油價弱勢或將成為定局,美聯儲即便降息,大概率也僅是穩住底部支撐。
若宏觀風險在各國出手挽救之后并未演化成金融危機,則對油價的利空將是脈沖式的,而在市場恐慌情緒消退后,基本面仍是后市主要邏輯。并且在本周通脹數據回落和銀行業風險的疊加之下,美聯儲激進加息可能性已經非常低,停止加息甚至降息的預期將開始對長期原油需求產生利好,在二季度之后或將成為主要利多驅動。
二
長短期需求預期存在差異
短期內需求的弱勢是油價震蕩徘徊的潛在原因。美國EIA數據表明,原油庫存處于歷史同期的相對高位,而煉廠消費在風暴首次沖擊之后持續在偏低位震蕩,當前進入原油消費淡季,美國需求偏弱。
圖2:全美原油庫存
數據來源:Refinitiv Eikon,中糧期貨研究院
利率預期顯著回落,三月加息25bp成為主流預期,且年內降息的預期不斷升溫,貨幣政策邊際寬松對原油需求相對利好。
中國需求復蘇已達成一致預期。三大機構月報連續兩個月強調中國需求增長將是全球需求端的主要利多,全年增長預期在70萬桶/日左右。從PMI等領先數據和航班數量等間接數據來看,中國的原油需求也有較為明顯的增長預期,目前市場只待進一步驗證。
圖3:中國制造業PMI
數據來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剔除宏觀因素,市場對二季度之后的全球需求依然較為樂觀,普遍認為需求旺季到來之后全球供需將收緊,這也是我們堅持中長期油價向上的主要邏輯。但長期的利好在得到進一步證實之前,短期的實際需求偏弱對價格的支撐有限,且多空雙方繼續對需求復蘇節奏進行博弈。
三
供給端取決于地緣政治因素
供給端的主要變量依然在于俄羅斯。根據調查機構和船舶公司消息,俄羅斯二月出口量處于高位,價格上限更多導致的是貿易流改變,成品油出口更多向非洲等地區轉移,自宣布三月主動減產和計劃削減碼頭出口之后,俄羅斯實際供給降幅有待證實,若能夠完全按計劃執行,則或將產生50-60萬桶/日左右的供給缺口,但若出口繼續向其他地區或以其他形式轉化,供給下降的利好程度不及預期可能反而削弱基本面支撐力度。
潛在的變量可能在于OPEC+聯盟。截至本輪暴跌,沙特對外依然堅持減產到年底,并有意和俄羅斯繼續合作、提出“拒絕對任何限價國家出口”的措施,即針對NOPEC法案做出回應。但此前阿聯酋退群消息也暗示著聯盟內部存在較大分歧,在當前地緣政治錯綜復雜、大國博弈升級的情況下,內部分歧迫使OPEC+提前放開一部分產量也并非沒有可能,不過當前合作減產相對穩定,大概率不會出現大幅增產。
美國供給預計維持穩定,無大幅增長空間。并且根據此前能源部發言,只要地緣危機不再升級,美國SPR將不會輕易釋放,當前戰略儲備庫存也不支持繼續大幅釋儲,即便希望供給增加,美國所能獨立提供的額外供給也相當有限。
四
多因素博弈階段仍以寬幅震蕩為主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原油市場是強預期有待證實、弱現實支撐有限的狀態,市場對中短期需求存在一定懷疑,宏觀方面的風險才會對油價形成顯著沖擊。
當前原油市場的各方面因素依然交織不明,供需的利空和利多都沒有真正得到證實或證偽。無論是押注看多邏輯還是看空邏輯,都缺乏實質性的證據,換言之市場仍在炒作預期和猜測博弈結果。如今宏觀風險加劇,波動率驟增,不宜過早判斷價格已轉勢或是超跌,大勢方向需等到格局更為明朗后再做判斷,重要依據將是宏觀或基本面供需至少有一者出現確定性信號。
短期內宏觀風險將繼續成為最大影響因素。在未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強預期是否能夠變成強現實,需要中國數據加以驗證,因此中國的實際需求將是首要關注指標,其次是美國貨幣政策邊際寬松的證實。
供給端持續關注俄羅斯出口情況,供給下降幅度有多大將決定中短期原油市場是否會出現過剩,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的變化將直接左右未來能源市場供給的格局。
(文章來源:中糧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