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期貨既是天氣風險管理,又是在此基礎上針對天氣風險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資本管理。事實上,很多行業都可通過天氣期貨來對沖風險。
“中國版”天氣期貨正在持續研發中!
(資料圖)
3月1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提出,探索建設氣候投融資研究機構,發展碳信用氣象服務技術。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
據專家介紹,天氣期貨既是天氣風險管理,又是在此基礎上針對天氣風險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資本管理。事實上,很多行業都可通過天氣期貨來對沖風險。比如農業、能源、電力、煤氣、保險公司、季節性服裝生產商、飲料和冷飲公司等對氣候敏感的企業,或者是滑雪場、高爾夫球場、海濱旅游勝地,甚至是交通、消防、減災等等。
什么是天氣期貨
天氣期貨,是天氣指數期貨的簡稱,與大宗商品期貨,如原油、棉花、白糖等期貨品種的交易原理相同。作為一種創新型衍生品,天氣期貨采用期貨交易形式,以各類天氣指數為交易標的。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碳排放研究員彭博介紹稱,“天氣期貨的研發上市工作具有很大的意義。”他認為,天氣期貨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天氣期貨能為受到天氣影響較大的行業起到避險作用。農業經營主體或其他實體企業,可依據天氣風險對自身生產經營的影響情況,通過“天氣期貨”套期保值操作來規避天氣變化帶來的生產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進一步穩定農業生產和企業經營。
二是天氣期貨可以彌補農產品期貨的局限性,降低期貨市場的炒作氛圍,幫助期貨產品價格回歸實際價值。一直以來,天氣風險都是期貨市場的重點關注對象,天氣因素經常成為期貨市場的炒作題材,即使風調雨順的天氣也會成為炒作因素,期貨市場經常陷入“天氣市”的泥沼之中。由于這種炒作氛圍的存在,期貨產品價格頻繁出現大幅波動,偏離其實際價值,無法客觀反映期貨產品的供求狀況,含有“水分”的期貨價格不能有效地指導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是天氣期貨可以彌補保險機構在自然風險領域承保能力的不足,與保險產品形成優勢互補的態勢。從產品性質上看,期貨和保險都屬于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但二者也各自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自然風險領域,如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不屬于保險承保的范圍,傳統保險產品無法有效分散與規避這些風險。而天氣期貨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空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轉移風險的手段。同時,天氣期貨還可以為保險機構開展自然風險業務提供一個風險對沖的途徑,提高其風險轉嫁能力,從而促進保險機構開拓自然風險業務的積極性,實現保險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對接。
“有了天氣期貨,很多對天氣比較敏感的行業就會有非常好的避險工具,比如農業、能源開發、交通運輸等。尤其對農業而言,農產品期貨為農業企業提供了產銷端的風險對沖工具,天氣期貨則可以提供生產種植過程中的風險對沖工具,真正實現全流程風險管理,保障農業的穩定發展。”南華研究院院長助理曹揚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以溫度衍生品為例,如果農戶擔心自家大豆或玉米因持續晴熱高溫而減產,為了規避風險,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買入溫度指數期貨。如果出現異常高溫,則溫度指數相應上漲,平倉后就能獲得相應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高溫帶來的減產風險。”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李明玉向記者舉例說道。
關于天氣期貨的適用性,彭博介紹稱,“天氣期貨既是天氣風險管理,又是在此基礎上針對天氣風險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資本管理。事實上,很多行業都可通過天氣期貨來對沖風險。比如農業、能源、電力、煤氣、保險公司、季節性服裝生產商、飲料和冷飲公司等對氣候敏感的企業,或者是滑雪場、高爾夫球場、海濱旅游勝地,甚至是交通、消防、減災等等。”
天氣期貨“中國化”
公開資料顯示,天氣期貨研發上市始于上個世紀的國外。自1997年起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天氣期貨至今,目前已包括美國天氣期貨、歐洲天氣期貨和亞太天氣期貨。如今,全球有數個交易所提供天氣期貨合約,包括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LIFF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位于亞特蘭大的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等。
李明玉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基于對氣候變化和各行各業強烈的風險管理需求,國際市場上推出了天氣指數及其衍生品。全球目前最活躍的天氣期貨是CME的天氣指數期貨,具體包括取暖度日HDD指數期貨、制冷度日CDD指數期貨、取暖季節指數期貨和制冷季節指數期貨,吸引了包括農業、能源、電力行業,管理基金,對沖基金等的參與。”
截至目前,“中國版”天氣期貨正處于大力研發階段。
“與境外市場相比,我國雖然目前尚未開展標準化的天氣期貨交易,但隨著我國農業、能源、旅游和零售等天氣敏感型行業的逐步發展,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天氣避險風險需求在持續增長。”李明玉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財政支持的天氣災害風險保障機制,被寫入各地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近年來這類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已經開始納入議程。例如,湖南省在2022年12月發布的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
另外,天氣期貨也成了我國各大期交所爭相搶灘的賽道。
2021年6月,鄭州商品交易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全面啟動天氣指數編制與應用、天氣衍生品研發上市、“期貨+氣象”復合型人才培養等系列合作。
2022年3月,大連商品交易所表示,將天氣指數衍生品作為其指數板塊業務拓展的重點品種之一。目前,大連商品交易所與中央氣象臺聯合編制的溫度指數包括我國多個城市的月度累積平均溫度(CAT)指數和制冷/制熱(HDD/CDD)指數。
而此次,廣東省人民政府于3月14日印發的《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也提出,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
彭博認為,“目前廣州政府支持廣期所研發天氣期貨,但天氣期貨正式的上市預計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中國版’天氣期貨涉及的問題很多,包括標的的確定、指數的編制標準、期貨交割以及定價的標準等等;天氣期貨是一種創新型的期貨,與傳統期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是機遇更是挑戰
天氣期貨研發上市工作的重要性與意義不言而喻,這是機遇更是挑戰。
“作為創新型衍生品的天氣期貨,在我國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李明玉認為,從潛力方面看,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征等因素影響,氣象災害種類之多、發生之頻、范圍之廣、影響之重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李明玉進一步表示,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中國高溫、干旱、暴雨洪澇、強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多、強度增強的變化趨勢明顯。農業、能源、旅游、零售和運輸等行業對極端天氣變化較為敏感。受極端天氣變化影響,這些行業生產經營成本和市場需求將發生巨大波動,從而使得產業鏈企業面臨利潤的不可控和流動資金不足等風險。
關于天氣期貨的發展前景,彭博認為,隨著中國逐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環保理念將逐步深入人心。天氣期貨作為能源類期貨,能夠為新能源產業、農業以及其他相關行業提供必要的避險工具,促進這些產業更好地發展進步,應該說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天氣與居民生活、企業生產息息相關。氣溫、光照、風速等指標變化,直接影響新能源發電效率,也給農業、保險、旅游、零售等行業帶來經營風險。研發天氣衍生品,提供必要的天氣避險工具,有利于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相關行業發展韌性。
當然,研發上市“中國版”天氣期貨并非易事。
彭博指出,目前天氣期貨仍在研發過程中,由于是一個創新性的品種,中國地大物博,天氣情況也不盡相同,如何選取期貨標的具有很大的挑戰。同時,中國期貨市場起步較晚,發育程度不高,投資者知識缺乏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彭博認為,“在天氣期貨研發上市的制度設計過程中也將面臨很多困難,需要我們的正視和解決。同時,我們還需注意到海外的天氣期貨成交量總體有限,并不是十分活躍的品種,流動性問題恐怕也是天氣期貨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