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手機標準到底是什么?”
“是否把價格加上去,硬件堆上去,就是高端了?”
這些問題,過去幾年拷問著所有想沖入高端市場的國產手機廠商。
進入2022年,國產手機高端化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最近一個多月里,多家廠商扎堆發布十余款新品,各種折疊屏、高刷屏、計算影像高端機型發布會目不暇接,一些國產機型價格甚至上探至萬元以上。
對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來說,高端市場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突破口——折疊屏,從小米Mix Fold、華為Mate X2、P50 Pocket,到榮耀Magic V與OPPO Find N,都將折疊屏視為向上突破,改變當前市場格局首選。
對陷入內卷的國產手機來說,好消息是全球折疊屏手機市場很可能在2022年大爆發,進入規模增長階段,有望提振整個智能手機市場。
在折疊屏手機市場爆發前夜,vivo也將正式進場。作為2021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占率、4000-5000元中高端價位段雙雙排位第一的廠商,業界有觀點認為,一旦蘋果和vivo進場,那么折疊屏市場將增加兩個強勁對手。
從最新消息看,蘋果是否會涉足這一領域未有定論。而迎來X系列十周年的vivo,大概率會在4月發布首款折疊屏手機X Fold以及大屏商務旗艦X Note。“姍姍來遲”后,vivo為迎頭趕上甚至是“彎道超車”,通過技術儲備、產品打磨,補足此前其他折疊屏缺陷帶來全新體驗,可以預料。
這意味著對所有國產手機而言,都必須思考:在這場艱巨的馬拉松長跑中,輸贏不由起跑線決定,積蓄實力、均攤體力、最后沖刺的往往才能笑到最后,它們如何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01征戰高端市場馬拉松
毋庸置疑,國產手機向高端突破十分必要。一方面,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連續5年增長放緩,需要在飽和市場尋求明顯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在蘋果攫取手機產業大部分利潤后,國產手機也意識到必須向高端要利潤空間,才能實現品牌溢價,在未來市場更有競爭力。
事實上,國產手機對高端市場發起集體沖擊,多年前就已開始。
2015年,諸多馳騁江湖多年的傳統選手,包括中興、聯想、金立、酷派等在內的一批廠商,將自己旗艦產品價格定在3000-4000元檔位,個別產品價格甚至超過當年蘋果、三星頂級產品價格,集體發起“沖鋒”搶食蘋果、三星把持的蛋糕。
彼時各家廠商技術、研發、產品、生態上缺陷明顯,為博取消費者更多眼球,只有在營銷上使出渾身解數。很快,這些手機廠商的嘗試大多遭遇市場滑鐵盧,被迫轉入中低端性價比市場絞殺后,昔日發起“沖鋒”者如今幸存者屈指可數。
一些存活者后來也陸續向高端發起沖擊,但客觀來看,很長一段時間高端市場除了蘋果,就只有華為、vivo等少數品牌的嘗試后取得了一定成績。比如vivo,就通過2016年發布的全球首款搭載前置雙攝像頭vivo X9,長期領跑國內中高端智能手機銷量榜。
那么大部分嘗試為何未能取得成功?諸多原因中,這幾點是大多數失敗共性:安卓高端同質化競爭,硬件很難差異化;軟硬兼施、生態系統和蘋果比差距較大;產品不夠硬,用戶體驗并不好,等等。
進入2020年,不少國產手機廠商公開喊出“高端XXX”口號,除了加大對旗艦機的宣傳力度,不少選擇用“雙品牌”策略瞄準高端市場,但落地到產品上,仍然變成價格更貴、像素更高、攝像頭更多、明星代言更瘋狂的“套路”打法。
導致的結果就是,600美元以上價格區間“高端賽道”變得更內卷——甚至很多時候是主品牌和子品牌的相互競爭。
的確如此。比如OPPO有Find N 和Find X5系列,榮耀有Magic V和Magic 4 系列,小米有小米12和小米12 Pro系列,甚至還很可能加上小米12 Ultra——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雖然可選高端機型很多,但卻沒有更多意愿、理由去進行選擇。
從消費者體驗角度來看,也過了營銷包裝、堆砌硬件、強調配置參數的時代——反映到高端市場,用戶往往需要感知到產品獨特賣點、技術突破,才更愿意買單。
國產手機們或許認識到了這一點。問題是,當絕大部分人都摩肩接踵奔跑起來,鮮有人愿意停下來,看看腳下的路基。
這在2021年的折疊屏熱潮中亦有體現,大多數廠商都把折疊屏當成高端市場最重要的武器,雖然概念包裝都很好,但卻是在犧牲外屏體驗、游戲體驗、便攜體驗、續航體驗前提下搶跑,難免引來諸多吐槽和不滿體驗。同時,受制于供應鏈、產能目前還大多處于較為嚴重的缺貨狀態。
總有少數清醒者,“在消費行業中,任何科技創新,都應該是對于產品體驗的優化,而不能是破壞。”vivo相關人士就表示,不能因為“秀科技”而推出體驗不完善的產品,這是vivo堅持的產品方法論,也是遲遲未正式入局折疊屏市場主要原因——盡管某種程度上,這些品牌取得了成功,但這不是vivo想要的。
這并非vivo第一次類似表態。2018年,vivo副總裁胡柏山就談到,vivo在折疊屏上一直都有研發跟蹤,其中不乏專項團隊和專利的布局。但在當年節點下,行業無法給到一個完美的方案,即:消費者可以在不影響正常手機體驗的前提下,享受到折疊技術提供的新體驗。
實際上,科技公司高端突破路本沒有任何捷徑。華為當初P、Mate系列高端形象之所以成功,來自于長期積累的技術儲備;vivo X系列之所以迎來十年高端生日,在于十年間實現了影像能力從大光圈、超感光微云臺、蔡司技術到V1芯片的迭代升級。
這意味著,高端突破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快慢之道不在營銷不在口號,而在于產品力,在于研發投入,在于用戶體驗。這些才是路徑走得更遠的核心依賴——比如,在折疊屏尚未真正普及之前,誰敢給出最后勝利者不是“姍姍來遲”的vivo的結論?
這個道理在汽車、家電等諸多行業無數次得到驗證。比如在家電行業,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國產品牌就開始向國外品牌、高端市場發起沖擊,直至最近十年,才依靠厚積薄發取得關鍵突破,在技術創新、品質和過硬、科技智能等方面完全和世界巨頭相媲美,甚至實現超越,讓消費者對高端家電產品概念有了全新認識,“洋品牌”壟斷高端家電市場局面自然一去不復返。
02vivo領跑馬拉松實力何在
從上述角度,可以更好理解vivo為何始終強調“專注”、“克制”和“學會做減法”:和眾多大廠手機子品牌相比,iQOO是成立最晚的一個。在折疊屏市場,四年多以前就在研發布局的vivo,也沒有著急搶首發,而是沉下心來專注產品的打磨。
正是這種不驕不躁,讓vivo去年成功登上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寶座”。
高端市場也是如此。來自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21年底,中國市場4000-5000元價位段,vivo以24.1%市占率位居第一。同時,在2021年Q4全球手機600美元-799美元價格段暢銷機型榜單中,vivo與iQOO雙雙入榜,單季銷量超百萬臺。Counterpoint分析師如此總結:“過去一年,vivo在中高端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市場反饋最能說明問題,能在高端馬拉松“后中爭先”,是因為vivo從多年前就認識到:高端化突破,需要立足技術創新,把“80%的精力用在20%的事情”上,在產品體驗上“死磕到底”。
2021年年會上,一向低調、內斂的vivo創始人、CEO兼總裁沈煒就如此表示:“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埋頭種因,靜待根深葉茂之時。”
剖析來看,vivo的高層雖然在媒體面前相對低調,但并不代表內部耕耘的缺失。和外界感知恰恰相反,近兩年vivo變化非常大,完成了產品線的全面調優,四大長賽道的研發布局,4000+高端市場突破,以及線上品牌的建設。
從產品力看,X系列就是最具vivo風格的長期布局。2012年11月,vivo X1在北京水立方發布,憑借“全球最薄”和“全球首款Hi-Fi音效”賣點一戰成名;2014年,用定位Hi-Fi極致拍·攝的Xshot,打響vivo影像旗艦第一槍。加上全面屏、屏下指紋、微云臺防抖等,持續有創新技術引領行業發展。
最近幾年,vivo影像創新科技大多由X系列來承載,從X50到X70系列,用全面旗艦體驗標簽占領用戶心智同時,又通過vivo蔡司聯合影像技術、自研影像芯片V1以及微云臺實現標桿級影像能力,把安卓手機整體表現向前推進了一大塊。比如X70 Pro+,接近7000的售價,依然供不應求。
另外,無論是5000+的iQOO,還是即將發布的X Note和X Fold系列,背后都是vivo在馬拉松高端賽道長期低調前行、厚積薄發的投入結果。
很長一段時間,手機產業鏈條中的技術、工藝創新主要來自上游廠商,整機廠商主要扮演“整合者”角色——這是導致行業競爭同質化,以及用戶“堆料”詬病根源。但隨著對用戶需求深入理解、自身技術的積累,整機頭部品牌開始主動參與甚至主導底層技術與研發升級,并根據自身定位選擇不同的創新路徑。
2018年,vivo基于上述思考,規劃了面向新技術周期和下一個10年需要聚焦的四條得長賽道:影像、設計、系統、性能。明確表示不惜一切代價進行研發投入,后續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以及各級研發中心,以保證產品能夠持續保持競爭力。
幾年過去,vivo在全球有十大研發布局,分布在全球各地,研發范圍包括5G通信、工業設計、影像技術等眾多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的前沿領域。僅僅是影像研發,就有7個研發中心,相關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并與索尼、三星、蔡司展開了深度合作。
長期投入和持續研究,顯然是vivo用2年時間,成長為手機影像旗艦第一品牌重要原因。以vivo去年推出的自研影像芯片V1為例,歷時24個月、研發團隊投入超300人,可謂是在研發上下足了本。
最終,這種技術突破又反哺產品布局,構建了X、S系列、iQOO互補的“黃金三角”,每一角戰略任務都變得越來越清晰:X系列用十年時間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為vivo打下高端土壤;S系列多次全面升級定位上探,夯實根基;iQOO逐漸在年輕人、極客群后,在價值鏈不斷破圈。
03
新時代浪潮來襲,站穩后應該做什么?
如果僅從市場數據來看,那么vivo無疑已經領跑國內高端第一陣營。而且從品牌形象看,多年的技術積累也讓vivo徹底擺脫了“錨定效應”,在品牌內涵不斷釋放的同時,生態鏈價值也在不斷放大。
但既然是長跑馬拉松,那么vivo就會面臨外界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在高端產品上迭代推新,不斷完善整個品牌生態,穩固高端領跑優勢。
這種迭代推新,按照vivo做事風格那么又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比如X Note和X Fold系列,盡管兩者以一種“很vivo”的方式低調命名,但卻是集vivo科技、研發、制造等大成。
根據此前爆料信息,X Note是一款2K三星7英寸大屏旗艦,擁有5000萬四攝;X Fold則是vivo首款折疊屏旗艦,采用8英寸120Hz內屏,搭配UTG玻璃蓋板,其鉸鏈來自于蘋果供應鏈廠商,工藝上加入了多重航天材料,單鉸鏈成本就超1200元,同時據了解該機將成為首款內外雙屏下指紋的折疊屏手機,并將3D廣域指紋加入其中,擁有多項首發技術。
在部分觀察人士看來,從爆料消息看,X Fold堪稱Mate之后技術水準和產品體驗真正達到高端產品水平的中國產品,是第一款給消費者做的折疊手機,不僅對布局折疊屏市場,對vivo在5G時代繼續向高端突破,同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前,包括蘋果、華為在內的國內外幾大頭部品牌都成功坐上5G牌桌,5G對4G手機替代也比預想中更快更早。去年,國內市場5G手機出貨量達2.66億部,同比增長63.5%。
根據最新數據,華為以29.2%的市占率,持續領跑國內5G手機市場;vivo市占率排名第二,達15.4%;iPhone5G手機熱度持續爆棚市占率達14.1%,排名第三,較2020年末第六位的市占率排名,上升了3個位次;OPPO以13.6%的市占率排名第四;小米市占率達11.4%,排名第五。
雖然華為5G領先,但不可否認5G戰事剛剛開始,特別是在5G高端市場,隨著廣電確定今年開放移動網絡,5G網絡部署、運營商服務的完善,各種新機型、新技術的成熟落地,國內5G高端市場在下半年或將出現分水嶺。
當又一次移動通信技術迭代來臨,機會也真正擺在了中國廠商眼前——誰占領了5G高地,誰才真正有資格搶先撞線。
與3G、4G時代完全不同,5G將是一場技術、產品、品牌、生態、營銷、供應鏈、渠道等方面綜合實力的大對決。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像諾基亞一樣被時代淘汰。
未雨綢繆,5G時代需要更大的研發投入、更前瞻的技術探索。2016年開始,vivo就相繼在北京等各地設立5G研發中心,參加標準協會3GPP 5G的標準制定工作,投入巨資做好研發準備,才有了豐富價位5G手機的不斷推出。
但想繼續扛起“領跑”大旗,即便vivo已經走在5G前沿,未來日子也會面臨更高維度的挑戰。
vivo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從2019年開始明顯提速,背后動因在于內部“戰略機動性”的提升,其直接表現在于產品力的有針對性布局和蝶變。2022年初,沈煒又重提“擁抱用戶,追求極致,創造驚喜”歷史口號,推動vivo再次加速,甚至期望用產品力實現彎道超車。
開啟競速模式的vivo能否成為馬拉松長跑最后贏家?能否釋放更多價值,在5G高端市場重塑格局?X Note、X Fold系列的表現,值得外界期待。(作者 楊 銘)
關鍵詞: 手機廠商 驍龍8幀率 視頻曝光 10Pro高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