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星期四),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外資點贊穩經濟 聰明錢做多A股
(資料圖片)
開年以來,A股上證指數上漲超過2%,人民幣匯率升值超過2%,反映了開年人民幣資產的“紅火”。北向資金7個交易日凈買入逾400億元、多只中國資產ETF成交額大增、多家海外大行高調唱多A股……市場行情回暖之際,被視為“聰明錢”的外資頗為活躍,或加大買入力度,或表達樂觀看法,傳遞出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及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抓項目 搶訂單 長三角上市公司開年下好先手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歲末年初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不少長三角上市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帶著團隊投入到訂單洽談、項目合作等事務當中,全速推進前期募投項目達產或啟動新項目建設,同時不斷研發新產品以做好技術儲備,力求為2023年良好開局提供保障。
煤電氣能源保供 央企擔當主力軍
迎峰度冬關鍵時期,國資委部署央企全面打響能源保供攻堅戰。記者近日從國家能源集團、國家管網集團、中國華能等多家央企獲悉,央企正紛紛采取行動,全力以赴保煤、保電、保氣,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機構激辯2023年投資趨勢:價值風格有望脫穎而出 結構性機會可期
站在2023年的起點,機構對于2023年的投資機會普遍持樂觀態度。不過,對于價值風格還是成長風格、港股還是A股、大票還是小票表現更亮眼,市場仍存在不小分歧。整體來看,更多機構認為,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價值風格將占優;2023年港股指數表現或優于A股,但從個股角度看,A股的結構性機會或許更加突出。
上海證券報
發力早力度大 多地敲定今年投資計劃
2023年首月,多個省份相繼披露今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及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其中不少省份今年計劃完成投資額度超萬億元。河南、安徽等地還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力爭首季“開門紅”。
股價“過山車”脫軌基本面 ST公司交易須謹防風險
從2022年底至今,部分ST公司股價炒作氛圍濃郁。”對此,業內人士提醒,“這尤其需要投資者辨別警惕各類‘保殼’消息和其背后的真實動機,評估其確定性,切不可輕信‘一面之詞 ’而盲目參與、火中取栗。”
頭部私募頻頻加倉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發聲看多
具體來看,半夏投資旗下產品2022年末權益凈倉位接近九成,石鋒資產旗下部分產品2022年12月組合倉位提高近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開年以來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發聲看多。多位頭部私募人士表示,伴隨著宏觀環境改善,組合倉位正逐步增強進攻性。后續將加快調研節奏,積極布局2023年市場機會。
益生菌市場趨熱 多家公司積極布局
一則有關XBB.1.5新冠病毒變異株的不實消息,“攪紅”了益生菌市場。盡管中國疾控中心日前已發布消息稱,沒有證據提示XBB.1.5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導致嚴重的腹瀉或胃腸道其他臨床表現,但益生菌背后的市場潛力卻依然值得重視:國內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且增速極快。
證券時報
2023年中國保險投資官調查:經濟復蘇方向明確 股票股基最受青睞
戰術配置上,保險投資官表示最有意愿增配股票、股基,基礎設施以及債券、股權投資等。投資官普遍認為,A股目前估值較低或位于底部,并一致看好2023年A股投資機會,關注消費、科技、新能源、醫療板塊機會。
首季專項債擬發規模近萬億 “早發快用”引領基建投資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基建投資仍將是上半年穩經濟主要抓手,可為年初經濟開好局提供有力支持。當前新增專項債券發行延續靠前發力節奏,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或超去年同期水平,基建投資的資金端和項目端皆有保障,預計年初基建投資將保持高增長態勢。
近八成公司預喜 市場期待年報行情
目前,披露業績預告或業績快報公司近兩百家,其中近八成公司預喜,預喜公司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1月11日,多只年報預增股大漲,其中電子城、東尼電子周內已斬獲三連板。
挖掘機銷量下滑逾兩成 2023或為復蘇之年
2022年挖掘機銷售成績單出爐。2022年全年,26家挖掘機制造企業共銷售挖掘機26.13萬臺,同比下降23.8%。在國內銷售低迷的情況下,出口市場規模再創新高,成為最大亮點。機構普遍判斷,2022年工程機械行業或已完成筑底,2023年有望成為需求拐點之年。
證券日報
信貸支持瞄準重點領域精準有力 2023年信貸“開門紅”可期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落實金融支持穩增長有關工作。會議提出,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
43家公司已獲A股“入場券” 計劃募資419.97億元 科技型企業融資或大幅增加
據記者梳理,目前有43家公司已經拿到“入場券”,但尚未上市。另外有897家企業處于上市申請排隊中。綜合來看,目前A股待入場企業940家,計劃募資超過6447億元。2022年上市新股424家,合計募資5868億元,同比增長2.64%,刷新歷史新高。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2023年經濟回暖,資本市場對實體企業的支持力度將繼續加大,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進,新股融資規模有望再創新高。
2022年居民部門新增儲蓄較大規模增長 專家建議多舉措提振消費和投資信心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從居民部門儲蓄角度看,2021年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2020年為11.3萬億元,這意味著在2022年,居民部門新增儲蓄有較大規模增長。
終端需求提升疊加優惠促銷活動 節前白酒市場銷售明顯回暖
2023年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作為春節送禮的“硬通貨”,近期白酒終端銷售回暖明顯。二級市場上,此前經歷深度調整的白酒板塊也迎來一輪估值修復。業內認為,春節假期白酒市場預期向好,有望繼續推動行業上行,預計高端品牌以及終端動銷較好的地產酒品牌最為受益。
人民日報
人民時評:形成治理欠薪的強大合力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立案辦結工資類違法案件5.2萬件,為59.9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75.5億元。欠薪問題背后,既有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原因,也有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及實名管理等制度“重覆蓋、輕運行”的因素,還與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不穩定有關。不斷鞏固拓展根治欠薪成效,讓農民工勞有所得,仍需多措并舉、久久為功,形成治理欠薪的強大合力。
21世紀經濟報道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鼓勵工業大省主動挑大梁 穩住汽車等大宗消費
1月11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并就2023年工作部署13項重點任務,其中將“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放在了2023年經濟工作的首位,強調穩住重點行業,鼓勵工業大省主動挑大梁,穩住汽車等大宗消費,支持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制造業投入。
光伏降價 儲能平價之路闖過第一關
“光伏產業鏈整體降價,從邏輯上講,對新能源電站運營商和EPC投建商是大利好,對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商也是利好。”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判斷。據測算,在電價不變的條件下,組件成本每降一毛就會提高IRR(內部收益率)一個百分點,這是很可觀的,將顯著改善盈利空間。
第一財經
多地密集出臺穩增長措施 促消費、擴有效投資放大招
在各地發布的穩經濟措施中,擴大消費、擴大有效投資是重要內容。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在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內需方面仍有比較大的挖掘潛力。2023年擴大內需,增加公共設施投資等有效投資非常重要。
房企融資去年年末翹尾 2023年萬億償債壓力何解?
近期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的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再次強調,要綜合施策改善優質房企經營性和融資性現金流。不過有機構分析,雖然前期銀行已為優質房企授信數萬億,但考慮到需求端是影響銷售和房企投資的根本,也是影響授信落地的關鍵,政策的刺激力度還會加大;在緩解短期壓力方面,股權和債券融資或將發揮更大作用,但分化也會加劇。
經濟參考報
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端穩捧牢中國飯碗
記者11日從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會議上獲悉,2022年以來,各地統籌抓好糧食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購,夏糧和早秈稻旺季收購圓滿收官,秋糧旺季收購平穩有序,預計全年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8000億斤左右,與近年來平均水平相當。下一步,要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并行,從生產、儲備、流通到市場調控、節糧減損等多方面發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切實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市場回暖信心提振 公募參與定增掀熱潮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旗下的50余只產品成功獲配上市公司定增發行,其中大消費、基礎化工等領域受到重點關注。展望2023年,不少機構預計,伴隨著市場行情的回暖,定增市場也將迎來新的增長。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