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銅價在經歷兩年跌之后強勢上漲,目前倫銅已經漲至9000美元以上,創下半年新高,滬銅雖然受人民幣升值影響,漲幅稍小,但同樣已經站上68000元/噸以上。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基于對經濟偏悲觀的看法,判斷銅價趨勢向下,但經濟表現韌性持續超預期,供需平衡關系同樣一直超出預期,使得銅價走勢與我們的判斷嚴重背離,實際上呈現出從2022年7月以后的趨勢上漲狀態。盡管市場預期2023年全球經濟仍將承壓,但銅價卻一路走高,這里面的交易邏輯是什么?本文將對我們的思考做一個分享。
目前市場的背景是不那么弱的基本面和強勢的預期。
不那么弱的基本面是指累庫的幅度不及預期。我們最早預期銅庫存可能會在2022年11月迎來拐點,但實際結果并非如此。盡管保稅區銅庫存在11月下旬確實迎來了觸底反彈的趨勢,累庫速度非常慢,至今經過50天的時間,累庫絕對值只有3-4萬噸。LME和上期所倉庫對應的庫存同樣并未出現顯著上升。持續的低庫存使得銅價對于宏觀利好保持著高彈性。
【資料圖】
此外,從季節性規律來看,銅庫存在每年一季度前后都會迎來累庫周期,并且累庫的多少對于全年的供需關系也有一定的指引意義。如果最終累庫能達到40-50萬噸,那么往往預示著全年供需會偏寬松,但如果累庫僅有20多萬噸,那么預示著全年的供需大概率偏緊,例如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累庫幅度均不足30萬噸。當前累庫速度慢,會提升市場對于2023一季度累庫偏低的預期,這會進一步強化2023年銅供需延續前兩年緊張的預期,并且轉化為對價格的支撐。
綜合來看,盡管目前處在消費淡季,但基本面并沒有此前預期的那么弱,沒有對價格造成大的拖累。
強預期主要是宏觀層面,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美國經濟軟著陸的預期,一個是對中國經濟的強勢增長預期。前者來自于通脹壓力的緩解和就業的韌性,后者來自于疫情防控的優化和房地產反彈的預期。
從2022年4季度開始,歐美地區通脹數據便相繼出現見頂回落的信號,同時市場對于美聯儲放緩甚至停止加息的預期顯著升溫。就業方面,目前呈現了美聯儲最想要的局面,即工資增速放緩,但失業率保持低位,前者有助于緩解工資-通脹螺旋壓力,后者則表明經濟硬著陸風險下降。由于職位空缺數保持高位,對于強勁就業狀態存在明顯支撐,失業率大幅上升的風險下降,實質上是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軟著陸的基礎。
國內方面,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市場預期消費,尤其是交通、旅游、餐飲等行業,會出現強勁的修復,并且帶動2022年的多增存款轉化為消費,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房地產方面,因為2022年大幅下滑,市場亦普遍預計2023年會迎來修復性增長。政策方面,近期國內利好頻傳,包括房地產方面關于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的政策、促進消費的措施、促進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貸款等,無一不再提升中國經濟在2023年的樂觀增長預期。
此外,中國于2022年12月落地疫情防控優化,至春節結束后,預計將基本實現全民免疫,那么2023年的金三銀四將是一個非常強的值得期待的旺季。如果再疊加2023年一季度累庫偏低的預期,那就組合成一個2023年二季度供需會再度緊張的預期。在這樣的預期下,銅價便獲得了一個很好的上漲基礎。
從結果來看,銅價確實因為這些強勢預期獲得了可觀的漲幅,它反映出當前市場對銅價的樂觀態度。一個疑問是,市場的共識其實是2023年全球經濟下行,但為什么銅價能連漲5日,甚至回到了2021-2022高位運行區間內?
我們認為一個直接的原因在于當前的樂觀預期無法證偽。從庫存的變化來看,即使距離國內春節只有不到兩周的時間,但庫存仍然是處在一個震蕩狀態,未顯大幅累庫趨勢。從宏觀方面來看,海外目前的數據是支持樂觀預期的,而國內當前只有2022年12月份的數據,即使糟糕,也有疫情沖擊作為解釋,不會影響2023年的預期,而2023年的首批主要經濟數據要等到3月份才陸續公布,并且市場最關心的其實也是金三銀四。因此,結果就是當前市場的樂觀預期在短期內是無法證偽的。
一個無法證偽的樂觀預期、一個仍具韌性的基本面,造就了2023年第一個,也可能是唯一一個絕佳的做多窗口期。
以前目前的趨勢來看,我們很難去猜測頂部會在什么水平,因為市場情緒過于樂觀,甚至可能帶有一些非理性因素,但從交易的角度來看,當前已不是一個適合布局多單的時機。類比2021年,同樣是一季度的大幅上漲,市場在2021年是一致看好經濟從疫情沖擊下的復蘇趨勢的,而2023年,更多觀點認為經濟將面臨下行壓力。換言之,即使銅價短期內強勢上漲,它的高點和持續性依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綜合來看,銅價或許還有上漲的可能,但做多策略已不再合適,建議等待市場情緒降溫之后的空頭右側入場機會。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