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當前,全球通貨膨脹率雖有望下降,但仍將高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受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地緣政治沖突等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也充滿坎坷。對于以生豬為首的大宗農產品市場,同樣受到宏觀因素的影響。
昨日,由期貨日報、華西期貨聯合主辦,大商所特別支持的“DCE·產業行——期貨大家談:生豬產業轉型升級之路”線上系列活動的第四場會議中,卓創資訊研究院研究員曹慧表示,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與美元強弱關系表現顯著,美元指數有效反映了隨著國際市場其他貨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對農產品市場定價的影響。
“疫情以來,在不考慮其他非貨幣因素影響下的農產品價格波動情況下,美元強弱將成為趨勢性影響農產品定價的主要邏輯。而美元的強弱則直指美聯儲貨幣政策導向,因此,能夠看到,隨著美元加息進程的開啟,農產品價格由漲轉跌,趨勢下行。”曹慧介紹說。
(相關資料圖)
從價格的聯動性來看,曹慧表示,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走勢與國內主要農產品也保持了相對一致性。“盡管FAO統計的農產品市場樣本多數以主要生產國農產品離岸價格為準,但價格似乎是通過國際市場間的貿易流通,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擾動。2022年上半年,國內玉米及小麥市場現貨價格上漲與宏觀地緣風險問題關系密切,而隨著地緣風險因素的消退,下半年國內市場受需求驅動對價格形成支撐。2023年以來,主要支撐因素季節性缺失,預期轉弱,國內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性再度趨同。”她表示。
不過,基本面完全在國內的白條豬肉市場價格則與國際市場存在錯位,對此,曹慧認為,這主要源于國際市場禽肉貿易量規模以及禽流感沖擊肉類供應所形成的差異,以及宏觀通脹見頂的具體商品表征。而隨著經濟衰退及需求預期轉弱的影響,國際與國內市場肉類價格下跌趨勢也逐步趨于一致。
“從國內主要農產品進口量增長趨勢來看,來自于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并不會因為進口量的下降而得到有效降低。但能夠預見的是,在海外加息進程中,宏觀因素仍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主要方面,無論國際還是國內。”曹慧認為,未來這一進程是否會有所緩和,可能將成為后續兩個市場農產品價格走勢出現分歧的重要變量。
國內宏觀經濟方面,曹慧表示,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下行,也從長周期視角反映出宏觀經濟降杠桿趨勢。而社融存量增速與M2增速水平間的差異在去年6月之后明顯擴大。反映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低迷,且M2-M1的剪刀差水平走闊也進一步從貨幣供應端解釋了市場需求低迷的背后,資金仍滯留在銀行及金融機構間,并未形成有效的需求釋放。
此外,曹慧介紹說,盡管CPI同比下行,但核心CPI指標仍保持穩定,反映出當前提振消費市場所發揮的需求引領經濟的增長基礎開始增強。從CPI與PPI剪刀差走勢來看,階段性同向走弱不改二者剪刀差繼續擴大預期,社融數據仍將保持較高增速,在市場流動性逐步緩解之后,消費市場的整體回暖將帶動CPI觸底反彈,全年底部得以確認。
“整體來看,國內需求不足同時供應增加,低利率環境下陷入資產負債表修復,流動性改善才能提振商品價格上行。”曹慧表示。
從生豬養殖產業鏈的上游來看,曹慧介紹說,受海外及國內宏觀因素影響,國內飼料原料市場持續高位振蕩之后開啟趨勢下行,蛋白類原料與先于能量類,也進一步反映出國際宏觀市場因素對國內形成的沖擊。國內小麥市場的率先下行,也是受國際宏觀地緣因素影響轉弱后的表現,并進一步向其他能量類原料市場傳導。與此同時,國內飼料企業原料采購需求則使其他如玉米、高粱等市場價格回落相對小麥更為滯后。但進入2023年,宏觀因素對原料市場的利多效應幾乎全部轉弱,加速了今年一季度以來的原料價格下跌態勢。
結合成品飼料價格來看,飼料原料價格的回落在2022年12月開始顯現,至3月數據,成品料價格較11月高位下跌的平均水平在3.7%。不過,曹慧表示,成本端的下行其實并沒有給生豬養殖端更多的利潤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豬糧比這個指標的宏觀屬性出現明顯增強。尤其是在2021年6月2號《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的通知發布后,對于整個生豬市場是一種潛在的政策預期指引。”曹慧進一步解釋說,假設生豬產能持續穩定在政策合理水平,那么生豬供應端則能夠通過調控母豬效率(開工率)和出欄體重(庫存)來匹配需求。從庫存周期視角審視,未來生豬出欄體重成為其新周期的表征作用或更為突出。而下游豬肉凍品庫存的合理變動應與上游的體重水平形成勾稽關系,進而緩沖掉供應端的周期波動對豬肉供應形成的沖擊,進而穩定了肉類市場價格。而這也應該是收儲指導生豬價格的核心目標。
在曹慧看來,未來生豬產業鏈的整合將圍繞價值轉化過程展開,飼料、屠宰兩端相對工業化程度較高,養殖環節的生產效率提升實際上就是一種“工業化”的過程。規模化追求總量成本的經濟效益,而資本化則是追求生產效率進而提升行業門檻。
“在此過程中,飼料畜牧產業發展將呈現出兩個‘同步性’。”曹慧表示,長期來看,飼料畜牧產業規模化進程和養殖標準化水平同步。家禽養殖規模化程度目前已經達到85%左右,禽料工業化率超70%,其中肉禽料工業化率95%以上,蛋禽料40%左右;未來肉禽料的增長水平或相對平穩;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目前在54%左右,而豬料工業化率水平或不及50%,未來豬料配合料或仍有較好增長預期。中短期來看,飼料與下游養殖周期波動、疫病發生規模同步。豬周期上行往往帶動飼料需求增長,豬飼料產量已經成為“豬周期”的滯后指標,養殖利潤水平改善3個月左右飼料需求開始釋放。
曹慧認為,規模化程度的提升疊加宏觀經濟走勢,未來長周期慢復蘇基調得以確認。一方面規模化增強了肉類供應能力,另一方面供需關系的緊密性增強了宏觀形勢對行業和市場主體的影響。
“往往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也是豬肉產量快速增長的階段。從2023年兩會的主要預期目標中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來看,2023年的豬肉產量仍然存在增長的空間,同時生豬產能增速也由負轉正。而豬肉消費則是受到人口總量與結構、居民收入水平和食品消費結構有關,且2023年來看,受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的影響,牛羊肉的替代作用減弱,豬肉消費或有所上升。”曹慧表示,整體來看,供給和需求均存在增加的預期。
但是,曹慧表示,長周期視角下肉類消費能力不足。“國內人口增長率持續走低,也使得國內人均肉類消費量在當前消費格局下受到趨勢性抑制。生豬產能恢復之后的短期上行,不改變未來五年走弱趨勢。消費端需要食品深加工的進一步延伸,需要從熱鮮肉到冷鮮肉轉變,甚至需要肉制品生產技術轉變。”她說。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