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實干讓“烏金”變“真金”
——記2023年河北省“最美職工”獲得者、開灤集團唐山中潤煤化工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鄧晶
“鄧工,月底盤庫數據出來了,您再把把關。”“目前脫鹽水換熱器項目設備開始安裝,涉及和生產系統對接的問題,咱還得再實際討論一下。”……4月27日,在前往石家莊參加2023年河北省“最美職工”發布儀式路上,開灤集團唐山中潤煤化工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鄧晶的手機響個不停。“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含糊!作為公司甲醇分廠的一名工藝技術員,我必須確保甲醇裝置全流程安全高效平穩運行。”鄧晶說。
(資料圖)
2007年,鄧晶成為開灤集團進軍“大化工”的第一批技術工人。近16年時間里,她見證了開灤集團從“一煤獨大”到“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實現了煤炭“由黑向白”的轉變,也讓自己從一個普通的煤化工一線工人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如滾滾“烏金”,不斷燃燒自己,釋放出能量。多年來,她先后獲得“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術能手”“河北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
拼勁兒十足,練就“萬能操作工”
馬尾辮、娃娃臉,鼻梁上架著一副無框眼鏡。外表看去,這是個文文靜靜的女子。可工作起來的鄧晶,卻有著一股子沖勁兒、拼勁兒。
晴天迎土、陰天踩泥,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鹽堿地……初到公司,鄧晶并沒有因艱苦條件退縮,反倒覺得能和工廠一起成長,讓自己有了無限可能。“成為開灤人的那一刻,‘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就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鄧晶說。
當年,22歲的鄧晶作為開灤集團進軍“大化工”的第一批技術工人,負責確保甲醇裝置安全穩定運行。當時,焦爐煤氣制甲醇裝置在全國只有四套,所有員工都是新手,可借鑒的操作經驗幾乎沒有。
“技術是學出來的,經驗是干出來的!”扎根在一線,鄧晶常常是那個沖在最前面的人,多跑、多問、多看,是她工作的真實寫照——頂著三伏酷暑轉現場、跑管線,熟悉各工藝的每個細節;沒有學習資料,她就向設計單位借,廢寢忘食地研究學習;沒有操作經驗就上網搜索、四處打聽,向其他老師傅們請教……為了掌握每一個生產環節,原本只負責轉化環節的鄧晶在車間建設現場整整泡了六個月,分廠生產區內的每一臺設備、每一條管線、每一個閥門她都爛熟于心。
“我這個人就是愛較勁,跟設備較勁,也跟自己較勁。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一行是‘男人的職業’,我就想證明,我也能行!”鄧晶說。
事實證明,她確實行!
焦爐煤氣制甲醇裝置開工運行1個月后,突然出現了第一次緊急工況。“當時正在上夜班,一臺大型運轉設備突然‘跳車’,1300攝氏度的高溫,5.5兆帕的高壓,稍有猶豫,處理不當就可能發生爆炸。”回憶當時,鄧晶仍心有余悸。
要不要讓設備停下來?怎么停?故障點又在哪里?……危急時刻,鄧晶迅速理出思路,在幾十秒內,接連發出各種指令。最終,壓力和溫度都降下來了,煤氣、氧氣等各種介質都控制住了。
多年來,她始終以精益求精的準則要求自己,以平均每年一個崗位的速度,將中控室內精脫硫、甲醇合成、甲醇精餾等各個甲醇生產崗位技能全部吃透,成為中潤公司的“萬能操作工”。
不斷創新,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在鄧晶實現從新手到“全能手”的轉變時,開灤集團也正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擁有光榮歷史的開灤集團,進入新世紀后曾一度面臨轉型之痛。而如今,公司開辟了新賽道,從一塊煤中拓展出67種產品,走出了一條綠色、智能、高質量發展之路,靠的就是不斷創新。”鄧晶說,這就要求自己技術要過硬,創新無止境。
“咱們設備中不少槽罐存在少量揮發性氣體無效排放情況,這些氣體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今年,鄧晶將目標鎖定在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回收和利用項目中,正帶領團隊攻克槽罐壓力控制、全流程封閉處理等難題,實現經濟效益與綠色發展雙贏。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鄧晶一直立足工作崗位,推進技術創新,踐行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初心使命。
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奔跑,鄧晶帶著工友一起向前。2014年,鄧晶和她的團隊成立了創新工作室,至今完成創新項目60多個,提出合理化建議350余項,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108項,解決生產難題40余個,前年被評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在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鄧晶還堅持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巡回宣講,組織各類培訓1100余場,通過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教學平臺直播授課,面向全行業分享技能經驗,將自己的一身技藝無私奉獻社會。
“前陣子,通過師傅的指導,我們創新了一種利用苯加氫含硫廢氣替換二硫化碳,對加氫催化劑硫化的方法。”公司甲醇分廠工人崔佳說,鄧晶始終注重專業技術工匠人才的培養,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會全力幫助徒弟解決相關問題,“她對工作的執著和鉆研,特別值得我們年輕工人學習。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已完成了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我覺得‘最美職工’就是美在拼搏奮斗的精神和干事創業的激情上,我要去激勵和帶動更多的人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埋頭苦干,擔當作為。”鄧晶說,作為奮戰在煤化工生產一線十余年的技術骨干,她更要帶領團隊在解決制約甲醇生產中的各項“卡脖子”問題上持續發力,同時做好“傳幫帶”,帶出更優秀的徒弟,培養更多煤化工技能人才。(河北日報記者 師 源 王育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