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陳志洋 馬心依
(資料圖片)
清晨,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走廊盡頭的辦公室早早亮起了燈。
龐桂芬主任正俯身將影像片插進讀片燈箱,白大褂的衣襟輕輕擦過桌角那摞半尺高的病歷。“您稍坐,我先把這幾個片子看完。”龐桂芬轉身對記者說道。
灰白色的肺葉影像在燈光下清晰浮現。“您看這里,右肺下葉這個1厘米大小的結節。”她的圓珠筆尖輕點著片子上的一處陰影,“這位患者是特意從隆化縣趕過來復查的,說是聽了我們去年義診時的勸。”
圖為龐桂芬(左三)正在分析患者病情。
龐桂芬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壓著張手繪的承德地圖,紅筆標記的義診路線如葉脈般延伸至深山壩上。
三十六年來,這間診室進出過壩上草原的牧羊人、深山里的礦工、睡不醒的貨車司機,他們的呼吸困頓在這里被輕輕托起。
“龐主任,3床老爺子血氧又掉下去了!”敲門聲忽然響起,年輕醫生端著病歷本快步走進來。“面罩給氧,我馬上到。”她邊說邊抓起聽診器,銀色的聽頭在掌心焐了焐才塞進白大褂口袋。
圖為龐桂芬正在為患者進行聽診檢查。
記者跟著她穿梭在病區的半天時間里,還遇上了一場突發搶救。76歲的慢阻肺患者突然血氧驟降,監測儀警報聲刺耳響起。“準備無創呼吸機!”她一把扶住患者后仰的頭顱,手指迅速調節呼吸機參數,護士遞藥的動作快而精準。“別著急,別害怕,慢慢呼吸……”監測儀上的數字逐漸回穩,她摘下口罩,對家屬笑了笑:“沒事了,別擔心,今晚我值班。”
這樣的場景,在龐桂芬36年的職業生涯中重復了無數次。年均接診2200余人次,主持大查房60余次,參與危重搶救120余例,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深夜趕赴醫院的時刻。但真正讓龐桂芬眼中有光的,是那些走出醫院、走進山野的日子。
圖為龐桂芬正在與患者親切交流。
“很多老鄉一輩子沒做過肺功能檢查,甚至不知道長期咳嗽也是病。”龐桂芬摩挲著那地圖說道,“所以我們必須走下去,走到他們身邊去。”承德多山區,有些老人一輩子沒進過大醫院。龐桂芬組建義診隊,八年里帶隊開展80余場“健康進鄉村”活動。
如今,龐桂芬的義診隊已經發展成一支20多人的專業隊伍,配備了便攜式肺功能儀、超聲設備等“移動醫院”裝備。但在她看來,最重要的裝備始終是“耐心”和“細心”。“下鄉義診不是簡單地量血壓、發藥片。”她說,“要教會老鄉們認識疾病,學會自我管理。比如教慢阻肺患者做呼吸操,教哮喘患者識別誘發因素,教塵肺病人正確佩戴口罩……”
晚風拂過武烈河,兩岸燈火次第亮起。龐桂芬收拾出診包準備下班,包里除了聽診器,還裝著明天下鄉要用的手電筒和一大摞呼吸健康宣傳冊。
那些曾因呼吸艱難而黯淡的生命,正在這綿長的守護中重新獲得喘息的力量。清晨的陽光再次灑進診室時,這位呼吸“守護者”又將出現在某個偏遠村莊的義診點,繼續守護那些珍貴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