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忙了,快吃不消了。”離五一小長假還有一周不到,旅行社老板張戈的手機每天都被無數消息轟炸,深夜處理工作已經是家常便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張戈感慨,每次凌晨忙完工作時總有種不真實感,“去年這時候,我索性把旅行社關門了,清明、五一都不做了,回老家躺平了幾個月。”
不過今年疫情政策調整,旅游業隨之快速反彈,張戈沒有了“躺平”的空隙。
4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3年一季度,國內旅游總人次12.16億,比上年同期增加3.86億,同比增長46.5%;國內旅游收入1.3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53萬億元,增長69.5%。
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國人出游熱度持續高漲。各大OTA平臺數據顯示,五一預訂量創階段新高,機票、酒店、跟團游等預定已經追平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
身處其中的旅游人,也深刻感受到了這場旅游狂歡帶來的變化,他們從失業、待業、轉行的焦慮狀態中脫身,一頭扎進了走向復蘇的旅游業。
轉行的人回來了,導游失業8個月等復蘇
過去三年,旅游行業人員大量流失。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1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顯示,對比2019年,我國旅行社從業人員在短短兩年內就從41.59萬元銳減至27.88萬元,相比2019年下降超過三成。
隨著旅游業觸底反彈,一些轉行的旅游人選擇回歸。
王敏是上海某大型旅行社的一名計調人員,負責旅行團所用車輛、導游、酒店等相關旅游資源的籌劃、調度等工作。從2014年大學實習開始,王敏進入了旅游這一行。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王敏在老家將近四個月沒有復工。
“盡管喜歡旅游,但當時也很迷茫,除了跨省旅游、出境旅游喊停,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經濟問題。”與旅游銷售相似,計調的工資也與提成緊密相關。
在“一點收入都沒有”的狀態下,王敏在2020年中轉行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但這份工作對王敏來說更像是過渡期的選擇,“等到今年旅游復蘇,我就義無反顧地回到了老本行。”
曾在康輝旅游做過多年銷售的胡鶯,同樣在今年3月份回到旅游業,并加盟經營了一家旅行社。胡鶯自嘲“三年轉行沒轉明白”,2020年初,建筑設計出身的胡鶯跳槽到一家規模頗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做回建筑老本行,“后來房地產也不行了。”
趁著手中掌握一些旅游資源,以及今年各大旅游社品牌加盟費有所降低,胡鶯在東北開起了一家國旅旅行社。胡鶯告訴時代財經,自己2月份考察門店地址的時候,整條街都沒有旅游社,現在已經有三家了。
與王敏、胡鶯不同,導游張鑫自稱是同行中為數不多一直堅持下來的人。但直到今年春節,張鑫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有工作的打工人”。盡管過去三年旅游業曾迎來過零星幾個旺季,但時常因疫情反復等原因突然暫停,“常常帶了一個團,就會憂愁什么時候有下一個團。”
最長的一段時間,張鑫將近8個月處于失業狀態。張鑫坦言堅守的過程很艱難,“我一直在等待旅游業的春天,但也有很多人都離開了,畢竟夢想不能當飯吃。”
旅游人忙成了“007”,滿團、滿房、一車難求
2023年開春,張鑫終于等來了他的春天。
張鑫數了一下近三年的帶團天數:2020年帶團135天,2021年帶團116天,2022年只帶團38天。而僅僅2023年前三個月,張鑫帶團天數已經達到了50天,“一下子把去年的班都上滿了。”
4月份開始,主要負責川渝一帶旅游團的張鑫幾乎每天都有旅游團。旅游的火爆讓張鑫有些有些措手不及,“按照往年規律,3、4月一般是淡季,但最近天天都有團,一些旅客已經提前訂了暑期8月份的團期。”
如今,張鑫過上了每天早出晚歸的日子,“最近經常5點就得出門了,有時候還要跨市,晚上10、11點才回到家。”雖然像陀螺一樣轉著,但張鑫笑稱“忙碌是我們最好的狀態”。
由于旅行團爆滿,人手緊缺,如今正是導游最搶手、最賺錢的時候。張鑫向時代財經透露,4月起導游服務費的報價逐步漲高,尤其是臨近五一小長假,導游報價比疫情期間翻了將近2倍,“加把勁把這幾年失去的時光補回來。”
事實上,導游緊缺現象已經成為全國很多熱門旅游目的地面臨的難題。盡管行業開始處于恢復通道,但對于不少轉行導游而言,并不愿意放棄穩定的工作而重新回到旅游行業。
旅游計調王敏就告訴時代財經,取得導游資格證的人員,除了一些旅行社專職導游外,大部分導游是掛靠在相關旅游協會或組織,并沒有正式的勞動合同,雖然自由性高,但保障性也相對較低,這也導致疫情期間流失率較高。
王敏對于近期導游資源的緊缺也深有感觸。其舉例稱,以往江浙片區導游服務費大概是300-400元/天,但由于人手不足,臨近五一期間導游報價已經漲至1000-1200/天,“但是還是找不到人手。”
不只是導游,不少旅游地的住宿、車隊、餐廳資源都處于飽和狀態。自3月份重新回到旅行社工作,王敏就無縫銜接進入了忙碌的狀態,忙于為客人找導游、安排吃住行等等。
但供不應求的現狀令王敏有些焦頭爛額,自4月開始,“滿團、滿房、一車難求”就成為了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常態。王敏有些驚訝于當前旅游市場的熱度,“積壓時間太久了,現在大家的旅游需求是呈現井噴式地爆發,都集中在一起了。”
“比2019年還要忙碌。”王敏調侃稱,現在許多旅游社計調基本都是“007”狀態,節假日和周末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最忙碌的時刻,每一個旅游團發出時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需要計調立刻進行響應。
市場未恢復到2019年,旅行社叫苦“賺不到多少”
“我們大部分旅行顧問現在還是處在比較飽和的工作狀態。”主營出境定制游服務公司“6人游”CEO賈建強坦言,隨著出境游業務復蘇,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確實比過去三年更加忙碌。
作為公司掌舵者,賈建強的工作狀態也發生變化,數不清的出差、會議堆滿了他的行程。
最近,由于境外目的地相繼來華推介,賈建強輾轉參加各種境外推介會,與合作伙伴溝通中國定制游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當地旅游資源。4月20日,昆士蘭旅業代表團訪華,賈建強代表“6人游”作為昆士蘭旅游復蘇聯盟成員參與了研討會。
不過賈建強也強調,過去三年公司實際上也從未躺平與閑下來,“不能出國我們就做國內,不能跨省我們就做市內,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在可操作范圍內做出收入。”
今年以來,旅游風向明顯轉好。賈建強向時代財經透露,公司的出境業務已經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60%,國內業務恢復到同期150%。“重要的一點是(今年的旅游市場)讓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但旅游井噴式爆火背后,這些剛從三年低谷中緩過來的旅游機構及從業人員,遠沒有外界想象的樂觀。
“團隊依然會經歷一個徹底恢復前的煎熬期。”賈建強坦言,目前部分境外目的地還沒有重啟,消費意愿也還不是那么強烈;同時,人才緊缺的問題仍然突出,“目前旅行顧問、計調還不飽和,需要繼續招聘,新人的培養也需要時間,短期內依然是缺人的。”據了解,考慮到2023年的發展規劃,6人游開辟了約300人規模的新辦公區。
胡鶯也向時代財經透露,今年的旅游團尤其是出境團報價明顯增高,加上簽證受理受限、航班不足等情況,對收客帶來一定困難。而即便是國內團收客相對順利,胡鶯也直言“旅行社不存在外界所認為的暴利”。
胡鶯指出,一個同樣的團型,有可能因為酒店、餐廳、用車導致市場價上漲50%,但對于旅行社來說,采購價同樣也在上漲。“旅游社賺不到多少,我們更多靠走量,出行報團的人多了,掙得就多了,但肯定沒有酒店、航空、餐飲賺得快、賺得多。”
某大型國企旅行社人士朱凱則直指市場遠沒有大家想象那么火熱。盡管朱凱所在的公司在一季度實現了營收、利潤同比增長超一倍,且3個半月便完成了2022年全年的營收額,但公司內部卻仍焦慮不已。
“離全年營收預算完成率還差得遠,現在大部分門店的數據只恢復到2019年的三成,整個市場相比2019年還是存在不小差距。”朱凱亦透露,由于旅游市場呈現快速恢復的表象,許多針對旅游社的扶持政策已早早剎車,“至少延續至2023年上半年才符合市場真實現狀。”
雖然仍有許多挑戰,但旅游人并不灰心。賈建強預計,隨著五一后的暑期旺季到來,業務會迎來爆發,公司的接待能力、接待質量都將會迎來考驗,“接下來這幾個月需要做好十足的準備。”
(除賈建強外,以上受訪者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