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金榜題名天下知。”12年風雨,4000多個日夜,今年參加高考的1291萬考生即將迎來答案揭曉的時刻。根據往年的統計數字推測,今年或將有近百萬考生放棄錄取,不去高校報到。這是任性之舉,還是明智之選?如果不報到,考生又將承擔什么樣的后果?
錄取不報到,人數或達100萬?
關于高考考生錄取不報到的數據,官方只在2004年公布過一次,2003年大學發放錄取通知書428萬張,而真正的報到人數為382萬人,46萬人在收到錄取通知后沒有報到,比例超過10%。
(資料圖)
2020年,有媒體推算全國有70萬考生在錄取后選擇放棄,最終沒有報到,占錄取考生比例的10%左右。2021年,從幾所高校披露的新生報到率看,這些高校的報到率在81.33%(甘肅醫學院)到98.55%(南通大學)之間。而與之相應的是,2017年,某省公布的高考報名數據:43.62萬學子參加高考,其中應屆生為38.97萬人,而社會考生(復讀生)為4.65萬人,復讀生占比大約10%。可見,每年錄取不報到人數,和高考復讀生人數的占比基本一致。
據此推算,在高考已錄取的考生中,每年約有10%左右的考生最終放棄報到。今年高考總人數為1291萬人,高考錄取率再創新高,達90%左右,也就是說有1100多萬考生能被大學、大專院校錄取,而按照10%的已錄考生或因自身原因放棄錄取看,今年或將有超過100萬考生最終選擇不報到。
事實上,近幾年來,新生放棄入學機會,不去高校報到的現象屢見不鮮。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教育部部屬院校的新生不報到率約在0.5%到1%,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很多名校也都遇到過新生不去報到的情況;而市屬本科院校的新生不報到率則約在2%到5%,學費偏高的高職或者民辦院校,新生不報到的情況就更多了。
任性之舉,還是理智之選?
近年來,新生放棄錄取的情況愈發普遍,這一方面說明考生在志愿填報時有考慮不周、思慮不足的情況,但卻從另一方面顯示出當今學子對于高校選擇和未來規劃的日趨理性。對于考生而言,不報到或是最終權衡利弊得失之后的理智之選。
畢竟,高考是考生和高校雙向奔赴的選擇,也是學子邁向社會、開啟人生的關鍵一步。十余載的寒窗苦讀,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水漲船高的學歷需求,讓越來越多的高考生開始掂量起手中這份錄取通知書的份量。
2021年,一名京籍考生因高考失利,與北大、清華失之交臂,被復旦大學小語種專業錄取,雖然復旦大學的金字招牌讓她在錄取時感到保住了顏面,但考慮到未來的就業方向和自己的興趣相差甚遠,最后她還是沒有登上去往上海的火車,而是選擇頂住壓力復讀。在2022年,她得償所愿地被北大某熱門專業錄取。
和這位學生一樣,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錄取專業不理想,或者在填報志愿時選擇了“服從調劑”但又對最終結果實在不滿意,而在最后關頭選擇放棄。事實上,近年來考生和家長都愈發清晰地意識到專業選擇的重要性,并將專業與未來就業關聯在一起。越來越多的考生對自己所填報專業的利弊、職業定位、學術能力要求都更加明確,以往那種僅憑對專業名稱的想象(比如工商管理)就填報志愿的情況越來越少。正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有了最后說“不”的決心。
除專業選擇外,高校的層級也是考生要反復衡量的。本科、一本、“985、211”、名校、清北,總有人對自己的第一學歷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許,總有人秉持著一份“不甘心”希望可以在下一年“贏回來”。這其中有少年熱血、夢想執著,更多的卻是對現實更深刻的認知。
據統計,全國考研人數從2017年的201萬激增到了2023年的474萬,競爭的激烈程度不輸高考,而自2022年起,部分985、211高校已經限制了非統招學歷與專科學歷報考其研究生。本科學歷的含金量直接關系到未來讀研,這也是大量民辦校、高職院校報到率走低的原因。而以往希望在完成本科學習后,以考研為跳板升入更高層級院校的升學路徑,在如今看來,也越來越難有保證。
同時,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無論是考公還是進入企業,用人單位對于第一學歷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重視,部分用人單位在簡歷初篩時就會采取“非985、211本科不要”的一票否決制,這也讓很多考生不得不掂量起手中高校錄取通知書的含金量。
不報到的考生會承擔什么后果?
教育部規定,考生被錄取后,高校和考生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檔。考生今年也不得再填報任何志愿、不得再被其他學校錄取。對未經高校同意逾期不報到的考生,視為自行放棄入學資格。
大多數被錄取后不去讀大學的考生,無非是對錄取的院校或專業不滿意,亦或是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出真實水平,決定去復讀。而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受影響的,來年可以和應屆畢業生一樣參加高考。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雖然棄學是被錄取學生的“自由選擇”,但由此造成的學位浪費也是令人遺憾的事實,如果考生能在志愿填報時想清楚是否要復讀,不填報這個學校、這個專業,或者不接受專業調劑,放棄這個志愿,那后面會有更需要的人來替補,這也相當于放棄者“贈予”了后來者一個機會。但如果考生是在最終被錄取后再放棄,那這個學位就只能空置。所以,考生在志愿填報時還是應該更加慎重,為自己,也為他人。
如果出于某種原因,考生最終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做出了不報到的決定,也建議考生和錄取高校的招辦老師取得聯系,確保高校不為其注冊學籍,以防第二年高考錄取后出現學籍重復的情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