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一路高歌猛進,年初以來升值幅度達11%左右,美元兌歐元匯率二十年來首次觸及平價。
事實上,大量主要貨幣對美元貶值,對發展中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媒體對此已有大量報道,我在此僅闡述強勢美元對新興市場的部分主要影響。
首先,美元為何持續升值?
【資料圖】
美元持續走強的主要原因是對美元的需求強勁。經濟展望顯示,大多數經濟體的增長都將大幅放緩。與此同時,烏克蘭戰爭引發了巨大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市場動蕩。 此外,創歷史新高的通脹水平促使美聯儲激進加息。
上述因素及其它因素促使投資者追求安全資產,他們退出歐洲、新興市場等地的頭寸,轉而尋求以美元計價資產(顯然需用美元購買)作為避風港。
這并非一種新現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了美元對新興市場貨幣的初步升值,升幅大于2013年縮減恐慌和涉及石油出口國的歷次沖突相關事件所引發升值的幅度。
市場繼續預期美聯儲將迅速提高利率。在以往類似情形下,新興市場都遭遇了危機,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拉美地區的“失去的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墨西哥的“龍舌蘭酒”危機(之后波及到了俄羅斯和東亞地區)。
債務擔憂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預計已然局促的主權債務空間將進一步承壓。
很多國家,特別是最貧困國家,不能以本幣及其所希望的額度和期限借款。貸款人不愿意承擔借款國本幣波動帶來的還貸風險。為獲得借款,這些國家通常以美元借款,也承諾以美元償還,不論匯率如何變動。因此,隨著美元對其它貨幣升值,還款換算成本幣后變得更加昂貴。用公眾債務領域術語講,這種情況被稱為“原罪”。
那么,哪些國家的境況好些呢?東亞國家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占比相對較小,巴西在最近幾個月中的境況挺好。巴西得益于幾個因素,包括央行的大量美元儲備,私營部門似乎很好地規避了匯率波動的影響,以及巴西是一個大宗商品凈出口國。
增長困擾
隨著美聯儲加息,各國央行也被迫加息,以保持競爭力并捍衛自己的貨幣。換言之,新興市場必須給投資者一個充分理由(更高回報),使其投資本國資產,而不是風險較低的美國資產。
這會造成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各國央行顯然希望保護外國投資者對本國經濟領域的投資;但另一方面,加息會增加國內舉債成本,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抑制效應。
英國《金融時報》近期援引國際金融研究所數據報道說,“外國投資者已連續五個月從新興市場國家抽資,這創下了抽資的最長時間記錄。” 逃離新興市場、尋求安全之地的是極其重要的投資資本。
最后,國內經濟放緩最終將打壓財政收入,進而可能加劇上述債務問題。
貿易難題
短期而言,強勢美元也可能令貿易承壓。國際交易多以美元計價。在非美元經濟體經營的企業在貿易中用美元報價并結算。 看看石油等主要大宗商品就知道,這些都是用美元買進賣出。
此外,許多發展中經濟體都是價格接受者(其政策和行動不會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全球貿易,強美元有可能對其國內經濟影響顯著,包括推升國內通脹。
隨著美元走強,進口變得昂貴(從本幣角度看),企業被迫削減投資或增加關鍵進口的支出。
長期而言,一些經濟體的貿易前景更為樂觀,但總體并不均衡。 進口產品因為美元走強而變得更為昂貴,但出口對外國買家而言變得相對便宜。出口主導型經濟體或許能夠從出口增長中受益(促進GDP增長、外匯儲備增加),從而有助于緩解強美元帶來的其他困境。
緩解痛苦
不幸的是,很多國家在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多。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式是未雨綢繆,而非被動應對。
為預防下一次危機,各國應當現在行動,增強財政實力,推行可持續舉債。即便是在困難時刻,政策制定者也能夠發現鼓勵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減輕財政壓力的機會。國際社會必須盡其所能,在加快債務結構調整方面開展更多工作。做到這些,各國就有望重新回到更可持續的財政道路。
(作者:馬塞洛·埃斯特瓦奧, 世界銀行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局全球局長)
(文章來源:世界銀行)
關鍵詞: 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