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甜肖 馬寧 張琳
你知道嗎?在巍巍太行山深處,隱藏著一處規模宏大、氣勢壯美的旱地梯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30日,記者沿著太行山高速一路向南,來到位于邯鄲涉縣王金莊一帶的旱作石堰梯田。
旱作石堰梯田俯瞰圖。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太壯觀了,簡直就是一幅油畫!”看到梯田第一眼就被深深震撼了。出現在眼前的,是層層疊疊的石堰,以及石堰間的窄條田地,一層挨著一層,一層高過一層,直至漫過一座又一座大山。
“石堰,就是石頭壘起的梯田田埂。”涉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賈和田言簡意賅地解釋,“這里的氣候干旱,自然環境惡劣,石堰梯田為陡坡種田創造了條件”。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700多年來,村民們接續做著同一件事:筑石、壘堰、填土,在石頭山上造出一塊又一塊梯田,人和梯田之間形成了撕扯不開的相互依存關系。
邯鄲涉縣王金莊旱作石堰梯田。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琳 攝
“石堰梯田修建就地取材,用太行山上的石頭筑起堰,修整后的土地能有效保持土壤,維系農田水分。”賈和田說,村民們還在石堰邊沿種植花椒樹,花椒樹根系的延伸與盤繞,增強了石堰的穩定性,還能夠蓄土保墑、減少水土流失。“收獲的花椒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當然,石堰梯田的出產還有谷子、玉米、大豆等。
秋收時節,王金莊旱作石堰梯田喜獲豐收,農民搶抓農時收獲谷子。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琳 攝
涉縣旱作梯田系統見證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發展,在太行山區乃至中國北方留下了深厚的文明印記,并走向世界。
今年5月20日,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列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負責管理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站在這如樂譜般雕刻在山坡上的層層梯田,記者仿佛看到了當年建造梯田的太行山民奮斗的身影,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震撼著也感動著每一個前來參觀的人。
與梯田一代代傳下來的,是這里特有的種子。2019年,在中國農大、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涉縣農業農村局指導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利用協會對王金莊傳統作物品種進行普查、收集、整理,并歸檔建立了我省首家農民“種子銀行”。
“種子銀行”。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涉縣旱作梯田的傳統農業品種十分豐富,僅王金莊村就保留農業物種26科57屬77種,包括171個傳統農家品種,不少老品種種植年數在30年以上。
有了“種子銀行”,就不擔心那些老品種失傳了。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不是要求保持過去的狀態,而是要重視遺產中的農業物種資源功能,以及重要的農業種植經驗和技術。”涉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王海飛說。
秋意漸濃,糧果飄香,層層梯田有如條條“金帶”,纏繞于山腰,又是一個豐收年!
涉縣旱作梯田的豐收美景。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走近梯田,田里飽滿的谷穗壓彎了腰,石堰邊上青褐色的豆莢掛在枝上格外好看。一頭頭小毛驢馱著裝袋谷穗,沿著窄窄的山道走來,蹄聲噠噠,往山溝里的場院而去。在王金莊,驢是一個“要角”,攀高走低,馱物載人,都離不開它。
如今,隨著太行山高速的建成通車,昔日藏在深山的梯田,也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這里。
關鍵詞: 石堰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