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烏魯木齊縣一處高標準農田里,正在機械播種。 |
圖:烏魯木齊縣一處正在建設的高效節水沉砂池。 |
圖:村民正在烏魯木齊縣一處高標準農田里破膜引苗。(受訪者供圖) |
眼下,烏魯木齊縣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已經開始了新一年的耕耘。
(相關資料圖)
“這些田都是機械連片耕作,用的也是高效節水灌溉。”5月23日,在板房溝鎮燈草溝村,看著農田里已鉆出地面的秧苗,種植大戶蘇常修對今年的豐收滿懷信心。
蘇常修的信心來自烏魯木齊縣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標準,持續擴大建設范圍。僅今年,烏魯木齊縣就計劃完成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化碎為整”建良田
目前,蘇常修在燈草溝村流轉了6000畝土地,種植土豆、洋蔥、苜蓿等。
“為何流轉這么多地?”記者開門見山。
“答案全在地里。”蘇常修賣了個關子,帶著記者來到一處農田里。
沿著田壟前行,記者注意到,這些田地似乎塊更大、更平整,并且鋪設有滴灌設施。
“你看到的這些,都是農田里發生的新變化。”蘇常修說,以前這些田塊分散、高低不平,大型機械只能在一條道往上或往下。現在田成方、路相通,機械設備“任我行”,省時省力,還節水高產。
散田、碎地聚合成片,農田里的新變化,也讓機械化設備有了大顯身手的“平臺”。
蘇常修說,翻地、覆膜、播種、收割等多個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減少人工成本,還能提高產量。
“土地不平整就沒法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板房溝鎮副鎮長吾爾肯說,高標準農田建設,把原來高低錯落、分散種植的耕地統一規劃、平整,從根本上解決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條塊雜亂等問題。
不僅是板房溝鎮,按照計劃,今年烏魯木齊縣即將完成的4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水西溝鎮15200畝、板房溝鎮14400畝、托里鄉5300畝、薩爾達坂鄉5100畝。
烏魯木齊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胡成志說,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機械化作業面積持續擴大,實現了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既降低了人工、管理等生產成本,也進一步提高了耕種質量,有利于規模經營和新技術集成推廣。
盤活土地促發展
此時,在板房溝鎮合勝村,集中連片的農田不遠處,大型機械設備穿梭,正在加快建設高效節水沉砂池。
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標配”,這些沉砂池配有增壓系統、滴灌設施等,可實現農田節水、施肥高效完成。
“高效節水灌溉,讓農田飲飽喝足,也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奠定了基礎。”胡成志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耕地逐步趨于集中連片,水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據不完全統計,高標準農田畝均節水30%左右、農作物增產達10%以上。
聽到這里,正在農田里干活的村民馬玉廣笑著說道:“供水更穩定、糧食產量更高……高標準農田有數不盡的好處!”
“規整連片,且機耕、灌溉設施完善的土地,為農業規模化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合勝村黨支部書記王森說,村里7000畝高標準農田(含在建)已全部流轉給企業,進行規模化、規范化、高效化種植。
建設,進而管理,然后發揮效益。片片零碎的地塊被集中起來,圍繞著它們,路、渠、林、電等各項配套設施,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烏魯木齊縣還以高標準農田資源“搭臺”,持續聚合規模化農業主體,充分釋放耕地產能的同時,培育更多優質的農業經營主體。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也加快了土地流轉進程。”胡成志說,較早搞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耕地,吸引了不少企業流轉發展產業,不僅土地流轉費比以前高,而且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強,還能解決不少務工需求。
強農惠民促增收
說話間,正在蘇常修流轉的農田里破膜引苗的村民董偉,放慢了手上的動作:“這些活兒干著不累,一個月就有五六千元。”
農作物增產增效,農民也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不僅董偉這樣的固定工人,到了農忙季節,農田里還需要大批的臨時工。
“人多的時候,一天就要兩百多人去幫忙。”王森說。
馬玉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家流轉50多畝土地,一年流轉費超過2.5萬元。閑暇時在這打工,平均一天還有200元的工資,“我們不出遠門,就能掙上錢。”
當農田產出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時,各項費用支出和資源損耗在不斷降低,一增一降間,農業進步和農民富裕的空間不斷增大。
每次出門,村民韓國民都會刻意放慢速度,看看沿途農田里的“風景”。在他所生活的永豐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年都讓一批耕地舊貌換新顏。
“長出的莊稼都整整齊齊,各種顏色成了連片的風景,還吸引了不少游客,農家樂的生意都跟著有了起色,也有村民把家里的蔬菜、雞蛋拿出來賣。”望著改造后的農田,韓國民說著變化。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
胡成志說,“高標準”帶來“高質量”。高標準農田把零散的糧田化零為整,提升了農田景象、田園風光,也優化了整體鄉村旅游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