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已經過去的2022年,消金行業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考驗,承壓前行,而隨著進入2023年,相關企業也陸續展示出過去一年的發展成果,以此為后續發展做出指引。
當前,30家已開業的消金公司中,29家的2022年業績數據已披露。總體來看,行業增速放緩,規模擴張減速。企業方面,業績分化較大,頭部公司表現穩健,多數公司成長性明顯,但也有部分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未來走勢堪憂。
不過,為何會呈現這樣的分化結果?消費復蘇之下,消金行業能迎來發展“窗口期”嗎?
【資料圖】
三甲破百億,頭部效應明顯,業績分化加強
2022年,為了踐行普惠金融的理念,進一步擴大獲客渠道,更多消金公司不斷開拓下沉市場,加大科技投入,兼之線上展業的推廣對資產端業務發展的賦能,消金行業整體規模有所回升,但由于市場需求還處于逐步釋放階段,增速相較往年有所放緩。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非銀部發布的《引領消費金融公司規范有序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消金行業負債7847.23億元,所有者權益997.18億元,資產總額達到8844.41億元,同比增長17.46%,而2021年這一數據為7530億元,同比增長43.5%。
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不變的是,行業排位賽依舊火熱。
頭部公司方面,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穩坐三甲交椅,三甲公司凈利潤均超15億元,營收破百億。其中,2022年招聯消費金融實現營收175.01億元,同比增長9.84%,凈利潤33.29億元,同比增長8.68%,其已經是第四年登頂;興業消費金融則是首度進入營收百億行列,實現營收101.15億元,同比增長20.54%,凈利潤24.93億,同比增長11.79%;馬上消費金融營收135.30億,同比增長14.48%,凈利潤17.88億,同比增長29.34%。
但單從凈利潤看,2022年僅有中原、蘇銀凱基、尚誠、北銀和小米5家公司保持增速在50%以上,而2021年則有超過一半的公司可以達到此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注冊的重慶螞蟻消費金融首次披露完整年報業績報告,即實現了逆勢增長,以8.4億元的凈利潤扭虧為盈,位列行業第四。
再看向另一邊,中腰部部分公司的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
以中銀和中郵為例,這兩家國有大行參股的消金公司在2022年營收都呈現正增長態勢,中郵2022年營收60.48億元,同比增長6.37%;中銀營收67.58億元,同比增長26.4%。但雙方凈利潤卻分別下滑了22.36%和64%。
除此之外,盛銀、晉商、寧銀、蒙商發展困境更加顯著,2022年,這幾家公司營收利潤雙雙下滑,其中寧銀盈利問題最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隨著互聯網巨頭布局消金,傳統持牌公司的獲客成本上升,盈利空間持續壓縮;再加上近年來,監管政策逐漸收緊,企業貸款越來越難……有此結果并不令人意外。
整體來看,2022年,消金行業整體規模擴張呈放緩趨勢,盡管頭部平臺增長出現乏力狀態,但馬太效應依舊,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處在行業末端的企業想要實現跨越并不容易。不過排名并不一定會長期維持當前狀態,隨著消費端和供給端的改善,相關企業或許能通過調整業務結構等手段,實現業績的翻盤。
行業競爭格局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成機構標配
截至目前,我國3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有20家主要出資方為商業銀行,因此可以稱之為銀行系消金公司。非銀行系消金公司目前有10家,主要出資方為電商和產業機構。縱觀行業發展,顯然已經形成了“銀行+互聯網”的格局。
其實最初,消金業務是以線下模式開展的,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線上模式逐漸打開局面,也就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的部分。
從風控角度來看,如今的線上消貸主要以外部互聯網平臺引流為主,但越來越貴的流量也使得消金公司在與流量平臺談判交易時處于弱勢,導致獲客成本呈現上升趨勢。另外,消費貸款業務本就是低頻需求,單純依靠線上,消金公司難以實現用戶規模的擴大。
而相比線上業務直接購買流量的便捷獲客方式而言,線下展業的難度一直都居高不下,最典型的就是從業人員道德風險和職業素養難以取信客戶,導致線下場景長久以來不被看好。
在成本更低、客戶粘性更強、服務周期更長的目標驅動下,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發展注定是消金公司的新業態,目前也已經成為不少消金公司發展的標配。
比如, 一直以來宣稱堅持“純線上”消費信貸服務的招聯消金,也在調整業務結構,一邊通過錯位經營,提供滿足多客戶群體的差異化服務,另一邊加大線下業務比例,加強線上線下場景聯動;2022年杭銀實現高增長的原因就是線上線下的“搭配食用”——線上增加滴滴等流量入口扶持,線下擴大“尊享貸”規模;中銀目前也在加速線上業務改造升級,并通過與頭部機構的深度合作,推動線上線下協調發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多家消金公司迎來增資潮。線上化轉型趨勢下,消金公司增強風控能力成為關鍵,而增資顯然有助于消金公司提高風控能力,推動經營發展。
具體來看,目前已有6家公司獲批增資,5家公司完成增資。其中,螞蟻消金的注冊資本從80億元增至185億元,成為目前注冊資本最高的消金公司;興業消金的注冊資本從19億元增至53.2億元;海爾、尚誠消金的注冊資本則從原本相同的10億元分別增至15億元和16.24億元。
而寧銀也于今年4月獲批增資10億元,目前尚未完成工商信息變更。若此次增資成功,寧銀的發展有望再上臺階。
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掉隊”的選手——北銀消金和金美信消金紛紛增資失敗。雖說其背后原因各異,或是債務問題或是股東意見相左,但總歸大業未竟,仍需攘外安內。
不過長遠來看,在行業面貌更加靈活、產品模式更貼近消費者的同時,也不乏一些新機遇,或許能進一步加快消金行業洗牌,實現整體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進發。
新市民服務成消金藍海,監管助力高質量邁步
自2009年我國原銀監會開啟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工作以來,13年間,國有大行及城商行等金融機構不斷入局。如今,消金儼然已經成為擴大內需和促增長的新興力量。
202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強調了新市民金融服務在構建國民經濟新格局中的戰略意義。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核心組成,新市民群體已然成為消金公司布局的重心。
數據顯示,2022年,消金行業新增新市民貸款269億元,占比超過70%。目前已有不少機構針對新市民群體推出服務和產品,比如,長銀五八針對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典型新市民群體推出消費貸款服務;螞蟻制定“新市民陪伴計劃”,旗下花唄、借唄等產品可以為新市民租房、家裝等需求提供分期免息補貼;興業更是推出全套新市民金融服務,囊括家庭消費、房屋租賃、子女教育等方面。由此可預見,未來將有更多消金公司考慮到新市民群體的需要,已有相關產品的公司也將持續完善服務鏈條。
此外,隨著監管力度加大,消費金融領域出現的利率過高、產品不合規、暴力催收等行業不法行為也將加速出清。監管機構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強,消費金融行業趨向正規化發展。
至此,單方面壓縮貸款利率不再是長久之計,智能風控素質、資產端流量優勢、負債端成本優勢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因素。
消金公司也將更多著力于優化業務結構,通過與頭部機構的合作,降低風險資產占比,提升盈利水平或鉆研細分客群,打造多方位業務渠道,提升自主獲客能力,拉低獲客成本等。如唯品富邦等目前就在尋求與腰部渠道的深度合作,以期實現整體盈利能力的提高。
唯有這樣,頭部公司才能繼續保持強者恒強;中尾部公司也能抓住流量紅利,搭建企業護城河,實現逆流而上。
作者:李婕
來源:松果財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