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掛帥”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聚集300多家環境產業企業、可以系統性“診斷”和“治療”各種環境問題……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環境谷”,被業內稱為“生態環境醫院”。
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記者探訪環境谷。一樓展廳里,一張蜀山區環境產業企業布局圖清晰展示了這家“生態環境醫院”里“醫生們”的專長,涉及水、大氣、固廢、環境修復、監測等領域。
【資料圖】
走進參與“水監測”的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自動化的水質檢測手段替代了傳統人工。機械臂抓緊水樣瓶,旋轉瓶身,水樣信息便被錄入系統中。水樣瓶被放置到傳送帶后,依次經過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等水質分析模塊抽樣檢測。
通過現代化手段,該公司的檢測效率從“一人一天測一二十個水樣”變為“一人一天可測三四百個水樣”。“不僅效率提高,還避免了水樣被人工干預和無法追溯。”分公司負責人鄭志盛說,2019年,該公司被“中國環境谷”的產業集聚優勢、研發優勢和配套的稅收、房租優惠政策所吸引,來這里“安家落戶”。
“以前做環境治理項目,屬于散兵作戰狀態。現在谷里聚集了設計、監測、治理等產業鏈條上的諸多企業,不僅有機會一起參與環境系統治理的綜合項目,還能探索新方案提高治理成效,對生態環境治理的量和質都是一個提升。”鄭志盛說。
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設立,“中國環境谷”建設拉開序幕。6年過去,像力合科技這樣的環境領域企業這里已超300家,形成了“環保技術研發—核心基礎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為促進合力發展,在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支持下,安徽蜀峰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2021年成立,為入谷企業提供場景、項目、資本、技術、人才等鏈條對接。
該公司總經理王界用“導診臺”來形容公司功能:“我們在接到環境‘診療’需求后,先通過谷里的研究平臺進行整體‘診斷’,然后結合企業專長,為需方提供各個環節的系統‘診療方案’。”
公司還不定期走出“導診臺”,帶著谷內企業赴各地開展環保場景供需對接,幫助企業產品技術方案落地。
在“生態環境醫院”中,除了各項專科,還有“專家坐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掛帥”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在2023年初正式成立,為環境谷的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
“在產業發展中,政府搭建平臺吸引環保類企業集聚,研究院提供技術、人才的有力支撐,完善了從科技研發到生產應用的產業鏈條。”王界說,這里的科研團隊不再是獨自前行,而是產業集群合力發展。
合肥中科紅外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的孫永豐博士,是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研發人員,目前正在環境谷內忙著調試GS1000型泄漏氣體傅里葉紅外掃描成像儀。這臺儀器通過對高精度視場掃描和可見紅外通道匹配技術,可以迅速測出泄漏氣體成分、含量和空間分布。
“儀器不僅可用于突發性泄漏污染事故現場的應急監測,還可用于日常巡檢,及時發現企業的偷排漏排行為。”孫永豐說,中科紅外作為實驗室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平臺,目前已成功轉化出10多種產品,為我國先進環境監測技術能力建設和測試分析儀器裝備國產化貢獻力量。
“研究院落地,不僅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也為園區提供科技供給、突破技術壁壘。”王界說,通過調研全國40余個環保產業園,環境谷實現了環境科技創新與環境產業創新的高度融合,面向“十四五”,“中國環境谷”將進一步尋求解決環保問題的新方案。
新華社記者周暢、欒若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