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北京以36℃的高溫天氣拉開了這個夏天酷熱的大幕。去年橫掃我國的高溫干旱天氣會否再現?或將來臨的厄爾尼諾現象有可能帶來哪些影響?南方地區一度出現的用電緊張今年有沒有應對方案?
【資料圖】
高溫天氣又來了
5月15日,北京天氣一改往常,天氣放晴,最高氣溫也從31℃沖高到35℃。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5月15日,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北京西部、天津南部、河南北部、山東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預計16日、17日兩天,北京中南部、天津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及南疆盆地等地仍有高溫天氣,山東北部部分地區氣溫可達37℃以上;16日白天,北京最高氣溫將達到36℃。之后,高溫天氣南移,成渝地區、云南廣西地區接棒。
5月初,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了一份通報,提醒需對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做好準備。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異常持久的拉尼娜現象在持續了三年之后現已結束,熱帶太平洋目前正處于ENSO中性狀態(既非厄爾尼諾也非拉尼娜)?;谌蜷L期預報制作中心的信息和專家評估編寫的最新通報,WMO預計,在2023年5月至7月期間,從ENSO中性轉變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60%,6月到8月將增加到約70%,7月至9月將增加到80%。但在目前,尚未預估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或持續時間。
國家氣候中心結合赤道太平洋海洋與大氣監測實況以及國內外氣候動力模式和統計方法預測結果,預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于2023年夏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厄爾尼諾現象曾創全球最暖紀錄
國家氣候中心新聞發言人,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中國科協氣候變化科學傳播首席專家周兵日前就撰文指出,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現象,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暖水現象)相關,與拉尼娜(冷水現象)一起構成ENSO循環,一般周期為2至7年,平均周期為4年。厄爾尼諾通常持續9至12個月,通常會導致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相反地,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則會出現嚴重干旱。在北半球夏季期間,厄爾尼諾帶來的暖水會加劇太平洋中部/東部的颶風,同時阻礙大西洋盆地的颶風形成。
厄爾尼諾發展期,澳大利亞東南部降水異常偏少,非洲東南部異常干燥,印度和中國夏季降水更加異常。厄爾尼諾期間,智利中部沿岸暴雨洪澇;亞馬孫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和巴西東北部遭受旱災;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降水減少,林火災害多發;熱帶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颶風活動顯著減弱;北太平洋東部低壓增強,異常的暖濕空氣涌入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和美國最北端,墨西哥灣北部和美國東南沿岸出現較多雷暴,導致該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多。
周兵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異常的天氣事件強度加強、持續時間更長、影響程度更為顯著。上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發生在2014—2016年,2016年創造了全球歷史最暖紀錄。2023年4月2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三重”拉尼娜事件對全球降溫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2015—2022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八年。
高溫干旱再襲能源供應能否保證?
周兵介紹,4月底5月初的兩周,包括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部分地區都出現了40℃以上的高溫,甚至有些地方還打破了歷史高溫的紀錄。
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氣候異常會不會波及我國西南地區?而讓人們記憶猶新的缺電現象如何避免?
5月初,有四川網民在當地的問政平臺向四川省發改委提問:“今夏四川如何應對用電高峰?我省電力為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供電問題,做了哪些計劃和措施?有沒有未雨綢繆?國家對農村電網的建設有沒有什么規劃和措施?”
對此,四川省發改委回復:“去年7-8月,我省面臨歷史同期最高極端高溫、最少降雨量、最高電力負荷、缺電時間歷史最長的‘四最’疊加局面,電力供需嚴重失衡,歷史同期首次出現電力電量‘雙缺’,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沖擊??偨Y反思這次極端災害天氣暴露的問題和教訓,我委會同相關省直部門、相關電力企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推進電源電網建設,補齊四川電力系統存在的短板弱項?!?
同時指出,該部門牽頭編制完成四川電源電網發展規劃編制,科學規劃并儲備了一批電源電網項目,為構建多元開發、充足可靠電力供應體系,提升電力系統安全保供和抗風險能力奠定了可靠基礎。
在具體措施上,與電源電網項目業主單位簽訂加快建設任務書,壓實壓緊各方責任,形成重點任務年度有安排、難點事項推動有機制、項目建設進展有督導的工作格局;加快研究“迎峰度夏”各類電價機制,繼續實施主動錯避峰政策,調整分時電價機制;2022年共計核準(備案)電源電網項目97個,總投資1067億元,較2021年的47個、545億元分別增長了106%、96%;2022年共計審批農村電網鞏固提升項目4個,總投資49億元,加快補齊農村電網短板弱項,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電力保障能力。
局地氣候異常已經對我國龐大的電力供應系統、應急排險系統形成強大挑戰。此外,還將影響一系列與氣候緊密相關的經濟行為,人們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和支出正在增加。因此,如何應對成為全社會的考題。
(文章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