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金融信貸數據超預期引發穩增長預期持續升溫,節前降息利多兌現后貨幣政策處于觀望期導致止盈盤出現,疊加海外緊縮預期不斷升溫導致的中美利差持續收窄的外溢影響,國債期貨高位回落。后期看,人民幣延續強勢,海外緊縮預期、中美利差持續收窄對國內債市影響有限。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權益市場波動加大,避險情緒持續升溫。最新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延續寬松基調,貨幣政策未轉向,反而有可能繼續加碼。上半年經濟壓力不減背景下,仍可期待后期降準降息。在一季度宏觀數據出爐前,期債繼續看漲,短期調整或是加倉良機。
信貸總量超預期,結構改善待觀察,寬松仍有空間。最新公布的1月金融、信貸數據反映在政府債券發行基數低、企業融資成本下行背景下,企業及政府債券融資支撐社融增速觸底回升,穩增長背景下,信貸數據繼續走強,支撐1月信貸數據“開門紅”。但從信貸結構看,盡管總量超預期,結構性有所好轉,但依舊延續偏弱局面。企業貸款超季節性走強主要是短期信貸的貢獻,表明導致企業信貸同比多增的核心要素為資金供給的放松。企業中長貸整體水平與去年同期相當,考慮到銀行年初有沖“開門紅”的意愿,需關注后續企業中長貸的可持續性。
1月對實體信貸達到4.2萬億元的歷史高點,較上年同期多增約3800億元,1月政策推動銀行加大投放,新增貸款明顯增加,不過實體融資需求不足,信貸結構較弱。1月社融同比多增9842億元,主要是信貸、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同比多增,社會余額同比增速小幅升至10.5%。1月新增財政存款明顯低于去年同期,結合政府債券發行較多,可以看出財政投放規模較大,或有利于短期資金面。筆者認為盡管信貸投放力度較大,企業新增貸款增加較多,政府財政發力也明顯提前,但M1增速持續低迷,仍反映出實體經濟活力不足。
整體看,1月份社融超預期主要源于政策作用,信貸供給總量及結構邊際改善。一方面,穩增長政策引導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實現了“量”上的脈沖;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近期表示“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地方政府發債節奏大幅提前。實體需求回暖持續性仍需觀察。一方面,歷年來銀行均有沖“開門紅”的習慣,2021年12月票據利率的大幅下滑也顯示銀行有年底貸款后置的意愿;另一方面,從實際結果看,信貸改善主要依賴企業短期貸款、票據融資,表明銀行有明顯沖量需求。1月份社融數據超預期給經濟和市場帶來積極影響,但2—3月實體需求能否持續回暖仍待觀察。
寬貨幣的確定性明顯強于寬信用。2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延續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的寬松基調,與此前表述基本一致,說明貨幣政策未轉向,反而有可能繼續加碼。第一,央行表述說明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對待海外加息更謹慎,政策強調“提前發力”,因此對沖的力度應該越早越好,未來貨幣寬松還有很大想象空間。第二,2021年年底,貨幣政策大方向已轉向寬松,但因1月份金融數據大超預期,市場擔心貨幣政策會轉向,和1月國常會及1月18日央行金融數據發布表述對比可判斷貨幣政策并未轉向。整體看,央行對去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表述,較國常會和金融數據發布會沒有太大變化;政策強調充足精準靠前發力,全年寬貨幣確定性較強。
雖然近期海外經濟體政策超預期收緊,但對比國內外杠桿率情況及政策使用情況,我國貨幣政策仍有發力空間,在企業需求仍較弱背景下,后續寬貨幣確定性較強。
貨幣政策仍處寬松周期,疊加政府存款回落支撐,短期流動性風險不大。春節后,節前漏出的現金將逐步回流,在當前政策仍不對外匯做過多干預背景下,出口延續韌性,短期人民幣匯率或仍維持強勢,預計2022年2月外匯占款僅小幅增加,對流動性影響有限。預計2月國債發行再加速、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仍偏高,政府債凈供給或近4000億元。考慮財政收支后,預計2月政府存款環比減少2600億元,可一定程度上補充市場流動性。2月信貸擴張規模有可能季節性回落,法定準備金環比增幅或不足1000億元,對流動性的負面影響不大。
事實上,即便2月央行等額續做MLF,公開市場重回每日100億元規模逆回購操作,在現金回流、政府存款回落支撐下,超儲率仍將維持在1.2%左右,略高于2020年、2021年同期;若央行小幅增投以呵護跨月資金面,則超儲率或進一步升至1.3%上方。因此,總體看,2月份流動性風險不大。(作者單位:新湖期貨)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 金融信貸